当世界变得日日新、天天快的时候,我要做一个旧的人,慢的人,不变的人,为理想而执着的人。当众人都一路在往前冲杀的时候,我要独自靠边,以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当一切都声色犬马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要安于一个角落孤独地和寂寞战斗。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修正自身的过程漫长而痛苦,但麦家说:“人生海海,错了可以重来。”更可怕的是,大多数迷恋速度的中年人并没有机会获得世俗眼中的成功,这往往让他们变得更着急——在事业上渴望一夜暴富,在子女教育上忍不住揠苗助长,在错误的路上一头走到黑。
无论经济条件有何差异,基于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模式,都很难摆脱父母的控制,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不合理,比如读书时千万别早恋,毕业后最好马上结婚生孩子。也正因为这样,无数同龄人曾发下宏愿:“我们成为父母后,一定不要像我们的父母那样。”但很多人把自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样子。
比如年少时最不能接受父母不好好说话,动辄打骂,但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时,却发现自己从小就没有好好说话的经验和能力……对于眼下这代中年人来说,让孩子“快乐成长”基本就是虚幻想象中的田园牧歌,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空间。孩子的教育军备竞赛,老龄化社会对独生子女一代的潜在压力,陷入极度焦虑的他们,甚至也许会比自己的父母更喜欢控制孩子的人生。即使他们并不迷恋所谓的速度,也很难不被时代的速度所裹挟,并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于施之于孩子。
这种规划往往带着过度的紧迫感,为子女择校,选择兴趣班,还有臭名昭著的奥数班和补习班。许多人还会将一切功利化,只读有用的书,只学有利于升学的特长。即使是我们这代人自身所经历的应试教育,其实都不及当下功利。
当然,为子女规划人生一点也不新鲜。中国家庭一直强调经验,“听人劝吃饱饭”和“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话,很多同龄人从小到大走的都是父母安排好的路。但问题是,我们的子女会像我们当年那样按部就班和听话吗?我们这代中年人真的有规划孩子未来的能力吗?社会之所以进步,往往是因为下一代人不太听上一代人的话,而不是相反。每一代人都将老去,见证自己话语权的一步步丧失。为了捍卫话语权,他们会告诉你“听人劝,吃饱饭”,会刻意强调经验的作用。但社会的发展显然并不认同这类说法,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对过往的颠覆。
当我们这代人正在为了孩子的教育军备竞赛、父母老去和中年危机等问题发愁时,还会遭遇一个新问题:我们在子女眼中早已不再无所不能。过去“经验”曾无比重要。过去资讯少得可怜,没有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人们只能依靠口耳相传。文盲率奇高,书籍也是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生存模式也是重复性的,比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种地。各种生活技能都只需要熟能生巧,拥有经验的长辈会教你如何插秧、如何除草、如何打柴,还有如何判断天气,成为你人生中的最大权威。
记得小学时,许多人都说自己最崇拜的人是爸爸妈妈,即使他们是错将畏惧感当成了崇拜感。可放到现在,还有几个孩子会这样说?对于当下这代从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无数资讯的孩子来说,父母身上的那层光环太容易被打破。我们这代中年人,在孩子面前保持“无所不能”形象的时间越来越短,可能连四五岁的孩子都糊弄不了,一个十岁孩子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术手段,可能已经远远超过父母,我们面对的是更强大的孩子,却更希望把控孩子的人生道路,冲突可想而知。别的不说,读大学该选什么专业,就是一个巨大的坑。无论你是追赶热门,还是自作聪明地选择前瞻性专业,都未必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真正的人生规划,其实是“学什么并不重要,学习能力最重要”。艺术和手艺也许是不算规划但更实在的选择如果我们这代焦虑的中年人实在忍不住要为孩子规划未来,我的建议是打打擦边球。不要将目标局限于某个专业或领域,也尽量减少功利化思维,在正常的学业和智识教育之外,多给孩子一些“一辈子都能享受”的选择。那种学琴为了考级、学棋为了段位的思维,其实已经越来越少见,但取而代之的是围绕“素质教育”的择校与升学,但在学的过程中稍稍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将艺术视为一生的陪伴,肯定不是坏事。艺术和读闲书一样,都是一辈子的事。未必靠它吃饭,却可自娱。非要往功利里说,还能靠它增加魅力值和人生机会。在我读书的时候,音乐和美术简直是最不受待见的专业。如果不是做老师,那么出路很可能是酒吧驻唱和一年卖不出一幅画的穷画家。但风水轮流转,唱歌的出路越来越多,早年选秀节目还是万里挑一,如今网络直播可就是英雄莫问出处了,靠打赏为生并不是神话,即使成功者有限,起码有了可堪奋斗的渠道。学乐器的可以扎根教育,自有无数学生跟随。至于美术专业,自从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从视觉设计到各色美工,简直成了最抢手也最安稳的行当之一。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它们起码都是个性化的能力。放下功利心时,它是审美能力和气质的来源,需要靠它吃饭时,它就是跟你一辈子的手艺。至于那些传统手艺,同样可能让孩子受用终生。让孩子学一门真正的手艺,比如木匠,可能是更有利于一生的选择。
作为一个焦虑的中年人,我其实也未能免俗,多少对孩子的未来有所期盼,曾经幻想过子女从事各种“高端行业”的样子,也因为这种想象而动不动就鞭策督促一下,幻想中从未有过传统手艺的出现。因为手艺只会越来越值钱,如果机器人成为未来主流,真正的手艺就更加物以稀为贵。手艺人就是越来越被看重的匠人,甚至是那种三年才做一把凳子,一把凳子就赚饱的大师。需要靠它马上吃饭时,手艺人只要努力也能混个三餐温饱。说来说去,我们这代焦虑的中年人,仍然在为注定比我们更强的孩子规划未来,不管用何种方式。也许十几年后,我们又将被时代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