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借鉴金融史
推进国际金融稳定与中国金融改革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天津市市长、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巴曙松研究员主持和组织翻译了《金融之王:毁了世界的银行家》。这本书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德、法四个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行长的一系列重大金融货币决策以及他们的人生。巴曙松研究员约我为此书写序。现在来读这本书,正好可以借阅读此书之机思考如何推进国际金融稳定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很深奥,看懂此书并非易事。但是,只要掌握金融运行的五个基本环节,你就会较快地了解金融,也有利于分析这四位中央银行行长的功过。金融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货币、经营和管理货币的企业、金融市场、调控货币供应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所组成。稳定的货币和适当的货币供应量,是促进商品生产、扩大国际贸易、改善国际收支的基础。金融企业经营或管理货币,通过市场交换合理配置货币,提高了货币使用效率。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维护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或后来分设出去的金融监管机构,促进金融企业依法运行,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体系中的五个环节,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了解书中四位中央银行家的金融决策,必须了解中央银行职责。

从金融史的角度看,西方成立中央银行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政府融资、调控货币发行、办理票据清算、履行商业银行最终贷款人职能并对金融企业实行监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美、英、法、德、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在战争中,不少银行大肆发行货币,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因此稳定币值也逐步受到了各国的重视。1920年,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国际金融会议,建议各国建立中央银行,并由中央银行集中货币发行,以控制货币发行和稳定币值。从1921年至1942年,新成立的中央银行有43家,世界上主要国家差不多都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逐步被赋予了“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的主要职能,在经济宏观调控和稳定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部门。

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克莱塔·诺曼,被称为“无形帝国的君主”,在他“当政”的十年中,他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本杰朗·斯特朗、德国中央银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法兰西银行行长埃米尔·莫罗,共同组成了“世界最孤高排外的俱乐部”,他们掌握国家金融货币决策大权,把他们说成是“金融之王”是名副其实的。他们恢复金本位制,只是导致后来发生世界经济“大萧条”的一个货币因素,发生世界经济大萧条,还有更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原因。因此,说这些金融之王是“毁了世界的银行家”并不全面。不过,作为中央银行家的传记,用此书名似也无妨。这本著作,在反思之前那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被各国金融界广泛关注。该书获得2010年普利策历史奖,《纽约时报》“2009年十佳图书”,彭博通讯社推荐的2009年十大最佳商业类书籍。大家都试图从金融发展历程中寻找把握未来金融发展的坐标。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1929—1933年间,由于美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大跌,10月29日当天下跌23.6%。到1932年,道琼斯指数较1929年最高点下跌89%。危机发生后两年,有7 000多家商业银行倒闭,14万家企业倒闭,1 700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8%,美国钢铁公司开工率下降到19%。192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 040亿美元,1932年下降到580亿美元,美国财富的一半被蒸发,生产力倒退到1906年的水平。

后来,不同经济学流派对大萧条成因有不同的解释,凯恩斯的解释强调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导致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解释强调货币供给的收缩;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的著作《大萧条》又对大萧条原因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综合各种经济学派的观点,大萧条成因主要有三条。首先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的加剧和爆发。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崇拜和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导致一段时期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品大大丰富。但是,由于资本家追求利润而压低工资水平,导致工人收入只能缓慢上升。1929年,美国的每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需要2 000美元的收入。但当时有60%以上的家庭达不到这个数额。社会购买力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引发了经济危机。其次,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实行了收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通货紧缩。1928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本杰朗·斯特朗逝世后,新任行长在1928年春到1929年10月股市大跌时,采取货币收缩政策,这加剧了经济危机的深化。最后,金本位制导致货币紧缩,并将金融危机扩展到全球主要国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在大战中各国中央银行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西方发达国家又逐步恢复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黄金集中到美国,美国出现通货膨胀。同时,英法等国因黄金流出过多,导致货币紧缩,抑制了社会需求,经济加剧下滑。1931年9月英国脱离金本位制,许多投机者预料美国也会脱离金本位制,因此,各国央行纷纷抛售美元,囤积黄金,并集中提取在美国银行的存款,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危机。由于西方许多国家与美国同时实行金本位制,美国金融危机又传输到其他国家。

美国第31届总统赫伯特·胡佛年轻时发迹于中国的开滦煤矿,并在天津利顺德饭店长期居住,1913年回到美国,1928年11月当选为美国总统。胡佛总统在任期间,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将美国经济推向深渊。最终,是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步脱离大萧条。1933年3月,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他呼吁美国公民增强信心,采纳凯恩斯理论和策略,推行“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核心是通过国家力量干预市场,通过市场行为调节经济。主要措施是增加政府开支,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为民众提供充分的福利保障。新政取消金本位制,制定了《银行救助法令》《联邦证券法》《1933年银行法》,对银行证券业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经过几年的努力,美国经济终于恢复增长。

时隔70多年,2007年4月,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2008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接管。五大投资银行,一个破产,一个被合并,三个改为银行控股公司。2009年,美国经济衰退2.6%。美国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到欧洲,世界经济衰退0.6%。

美国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家对美国发生“金融海啸”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解释,但对下列解释基本有共识。

一是货币政策失当。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这推动了全国负债消费,特别是民众对房地产的过度负债消费。后来的利率下调,造成房地产贷款的损失,使银行出现巨额坏账,引发金融危机。但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并不完全同意这个分析。

在我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期间,我和格林斯潘每年都有几次见面。让我感叹的是,他到中国来访总是自己提着行李,随员只有一个保卫人员。2008年10月25日,我在华盛顿见到格林斯潘先生,当面问到外界批评他货币政策失当的问题时,他说:“我在2004年已提高短期利率水平,过去只要提高短期利率水平,有80%的可能会促进长期利率上升。但是,现在这个办法不灵了,因为有的国家和中东石油出口大国将大量美元流向美国,压低了长期利率。”他没有说“有的国家”是指哪些国家,但我知道他讲的“有的国家”是指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二是金融监管缺失。面对房地产贷款的大量增加,投资银行大量发行以房地产贷款抵押的债券,有的投资银行则对这种债券发行进行担保。最初一美元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因此,美国政府批评华尔街的“贪婪”引发了金融危机。

三是美国政府引导全民过度负债消费。在2010年11月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前主席发言,不但批评美国政府过分运用行政手段处置金融危机,而且说是美国政府过度扶持房地美、房利美而引导银行过度发放房地产贷款,造成了美国金融危机。

我赞同上面的分析,但我认为美国这次发生金融危机还有更深刻的货币制度原因,即美元既是美国本币,又是居垄断地位的国际储备货币。这种货币制度促使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精英在决策中犯了错误。

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2008年11月,20国集团会议召开,着重讨论共同实行救助刺激政策。此后又召开了三次会议,着重讨论加强金融监管,促进世界经济结构平衡,促进全球金融趋向基本稳定的问题。

20国集团普遍扩大财政赤字,降低利息,扩大货币供应,使全球经济停止衰退。2010年,美国扩大了出口,中国扩大了消费,世界经济结构不平衡有所改善。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工作也开始起步。接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发达国家成立了金融论坛,研究推进金融稳定。1999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从几个方面描述了金融稳定的概念,并提出一系列量化指标。在反思金融危机的基础上,主要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推进本国的金融改革进程。

2010年7月15日,美国参议院继众议院之后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9月7日,欧洲议会也通过了《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9月,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和监管当局会议,把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标准提高了一倍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开始提高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基金的份额。

20国集团几次会议都提出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但是,这方面的改革尚未起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现实可行的方案是推进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建立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日元、英镑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将中国人民币列入特别提款权(SDR),逐步发挥SDR作用。这项改革只能是逐步进行。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流向全球。反之,美国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又有大量美元回流美国,如此,必然导致全球震荡。这也是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货币根源。为应对这种风险,各国加大外汇储备。2010年底全球外汇储备8万多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一倍多。2010年各国公布币种的4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美元仍占60%以上。美元仍将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但是,美国应受国际约束,将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占经济总量的比例逐步下降,至少应下降到全球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否则,美元地位会进一步下降,这不仅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也严重威胁到美国经济发展。

我对欧盟一系列国家为维护区内根本利益而放弃主权货币的勇气表示赞叹。1998年欧盟8个国家的首脑访问中国,了解中国对欧元使用的态度。中国政府对欧元使用表示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最早发表声明,接受欧元用于贸易结算。我和德国中央银行行长蒂德迈尔、法国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有一张三人合影,这不仅因为我们三人都是中央银行行长,而且因为我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经历——都当过采煤工人。现在,特里谢先生任欧盟中央银行行长已经近8年,为欧元稳定使用做出了重大贡献。欧元区有17个国家,各个国家经济规模差别很大,德国、法国、意大利经济总量占欧元区的三分之二,希腊仅占2.2%。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一些规模较小的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并不奇怪,现在会发生,以后还会发生。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尚好,加之已经建立救助机制,欧元区有能力排除在有些国家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发展较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福利政策超过国家承受力。欧元已经稳定存在,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正在上升。贬低欧元,甚至说欧元会退出,这是毫无道理的。

欧元之父蒙代尔提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国际货币多元化,即建立由美元、欧元和亚洲某种货币为主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蒙代尔提到的“亚洲某种货币”,可能是指今后有可能产生的“亚元”。亚洲不同于欧洲,“亚元”的创立还十分遥远。人民币和日元可同时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

借鉴金融史,要研究继续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快中国金融的全球化步伐。金融危机一般通过实体经济、金融渠道和心理预期三种方式传导。1929—1933年出现大萧条,由于中国没有实行金本位制,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冲击,反而获得很大发展。2008年美国出现“金融海啸”,由于中国资本项目未开放,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货币,也避免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相反,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进一步强大。今后,全球或者地区范围内还会出现严重金融危机,中国还能继续避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吗?我看是不可能的。

现在,中国已与世界经济发展联成一体。2010年,我国对外货物进出口贸易量已接近3万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8万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83%为国外资产。保守预测,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会超过17%。今后世界上发生严重金融危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中国。

今后中国金融改革,要立足本国,面向全球金融市场,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能力和处理国际重大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建立对严重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提高应对能力。要正确制定和执行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提高我国国力。要改善社会资金使用结构,通过股票、债券和基金,尽快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例。要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挥人民币在境外贸易结算和境外投资中的作用,促进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有一个较为严格的标准,即人民币能够完全可兑换,可以承担国际货币全部功能,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有较高的比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要经过三四个五年的努力。人民币国际化,要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实现,但也可以通过双边政府特定安排加以推进。要建设跨国大型金融集团,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现在,我国几家超大型商业银行的上市市值已名列世界前茅,要将其打造成国际金融集团。在继续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的同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期望和国家既定方针,正确处理金融交易中心在上海、金融管理中心在首都的关系,加快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