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诗词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浩瀚无际的晴空。

③牵牛织女渡河桥:指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传说。

④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今译】

今晚是七夕佳节,我仰望天空,

牛郎和织女似乎在喜鹊桥相会。

家家户户的女孩在秋月下乞巧,

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鉴赏】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浅显易懂,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展示出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诗词故事 七夕节对月穿针

纺织、针绣是古代女子的一门必修技艺,反映着个人勤劳和聪慧的程度,其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到她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人生前景。所以,她们总是不断努力,精益求精。浩渺银河边的织女不仅美丽多情,而且智慧勤劳,居然能够“织成云锦天衣”,那纺织、女工的水平简直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织女成了古代妇女心目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于是,便有了七夕“乞巧”的活动。据说“乞巧”起于汉代宫中,大概从南朝梁开始流入民间,成为习俗。是夜,妇女们纷纷在庭院里陈瓜果,焚椒香,对月穿针,向织女求取巧艺。这种美好的景象,自然也成了文人骚客的写作题材。

南朝梁诗人刘遵《七夕穿针》诗云:“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那“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写的就是女子对月穿针的细节动作。“对月穿针”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时有微云漂浮;再则,所穿之针称为“七子针”,这是种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即针末有七个针孔。光线不亮,针有七眼,要把彩线飞快地穿过去,岂是容易之事?所以,梁简文帝《七夕穿针》诗描写比赛穿针的女子心理说:“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线没有穿准怪月色昏暗,线头散开了怪夜风太大,心理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可见古代女子对“七夕穿针”的重视——在这方面的争强好胜,正因为这是女子的立身根本之一。南朝梁柳恽的《七夕穿针》诗别具一格的。诗云“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迎寒理夜缝,映月抽纤缕”,这就将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泱洽,天衣无缝。宋代柳永《二郎神》“运巧思,穿针楼上女”。《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以乞巧。”作者将七夕望月穿针与定情私语绾合一起,又表现了节序的特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