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媒到融媒:一家县级融媒体的前世今生
- 何福安
- 1097字
- 2024-03-20 17:03:25
愿效小蚯蚓,深耕地方报(序二)
有人说,始于少年时期的梦想能够成为终身的职业,爱好等于工作,工作就是爱好,乃人生一大幸事。巧得很,我的逐梦经历、职场生涯就是此说的有力佐证。
我少年萌生记者梦,新闻行当一干就是30年。父亲点亮我的梦想,母亲给我前行力量,著名作家鲁光的新闻名篇催化我的记者梦灿然绽放。命运之神格外垂青,耕耘地方报这片沃土乐此不疲,我何其有幸。
一、蚯蚓“三德”,奠定一生前行动力
蚯蚓有三德,曰用心专一,曰坚毅笃行,曰奉献自我。
蚯蚓“用心专一”之德,古人早有精辟论述。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一正一反,形象生动;入木三分,警示后人。
至于蚯蚓“坚毅笃行”“奉献自我”之德,在我懵懂的孩提时光,就有了粗浅的认识。
我在农村度过童年。家乡浙江永康乡村有一句歇后语“蚯蚓竖叉——硬扛”(竖叉,永康方言音译,意即倒立——作者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那肩负家庭重担的穷苦乡亲,土里刨食、节衣缩食,耗尽一辈子心血、气力,也要为儿子们盖上几间大瓦房。面对乡邻的不解甚至质疑,他们常常用这句歇后语自我调侃。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则把这句歇后语当成一种自我激励。造起了大瓦房,儿子们顺利娶进了媳妇,开始生儿育女,养家糊口。家族启动了新一轮的繁衍生息,而父辈们却依然蜷缩在猪圈般的小屋子里,安之若素,直至终老。如此轮回,以往在永康乡村,一代又一代上演着。“蚯蚓竖叉”,坚毅笃行,知其难为而为之,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啊。我那劳苦坚毅的父老乡亲,连同这句歇后语,深深烙进我幼小心灵。
母亲为庄稼铲地,泥土里的蚯蚓常常被带出来。那细小的身子马上绞成团,翻来覆去在地上打转。男孩好动,我玩起了乡间小把戏,用枯草梗将蚯蚓“反肚肠”。母亲见此马上严厉制止,并把那些四处慌乱蠕动着的蚯蚓一根根小心捡起来,轻轻放在已松过土的禾苗旁。母亲一脸严肃地告诉我,蚯蚓就是地下的牛,钻来钻去,泥土会变得疏松,庄稼就长得好。祖上开过药店,母亲颇识中药,熟谙“汤头歌”。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死后的蚯蚓叫“地龙”,是一味中药呢。活着是“牛”,为农民松土;死后是“龙”,供人们治病。蚯蚓默默奉献、一生利人,其精神是多么的崇高伟大!母亲的这番殷殷教诲如同黄钟大吕,催我奋进,伴我一生。
家乡那句歇后语和母亲的言行,令我自幼对蚯蚓心生图腾崇拜般的情愫。一直以来,以蚯蚓自况自励,于我是一种有力的鞭策。我秉持“蚓德”,潜心耕耘地方报这片沃土30年,始终勉力在策、采、编、发一线,一大批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获奖;实践过程每有心得,辄手自笔录,经年累月笔耕不辍,积累了一批探索思考业务的文章。其中,17篇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国家级专业报刊首发,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主流网站转载,“中国报业”“中国记协”等知名微信公众号转发,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细细想来,“笔底沧桑半百年”,我又何尝不是如蚯蚓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耕耘在写作园地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