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庄(“江南古镇”系列)
- 阮仪三?
- 1100字
- 2024-11-02 04:27:48
历史上的周庄
船在画中游
在周庄古镇北一千米的太史淀,发现了远在五六千年前古代人类聚居的遗址。据古籍记载,春秋时(公元前6世纪)周庄地区曾是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古称“摇城”,这里一直是农业、渔业地区。宋代在这里设庄经农的周迪功郎,捐田庄在白蚬江畔建寺,百姓感其恩德,将其地名命名为“周庄”。这就是镇名的来历。周庄镇属苏州府长洲县,雍正三年(1725年)长洲县置元和县后,改属元和县。“去县东南七十里,有千总驻防,其西南属吴江县,东属松江青浦县。”(乾隆《苏州府志》)镇中有贞丰桥,故又名贞丰。本为荒村,南宋时北人南下侨居,人烟渐密。元末沈万三之父沈裕,由南浔徙居于此,在东坨置庄田。光绪《周庄镇志》说:“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沈万三父子之功,当时镇西北皆墓地,为烟所萃,惟严字一圩,其东南隅曰东坨,万三住宅在焉,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由此可见,周庄镇始建于元末,当时因沈万三一家的富裕而带动了人口的聚居。
街角
静日
春到水乡
雪意船影
明初,朱元璋下令籍没江南首富沈万三,政治扫荡与经济剥夺双管齐下,镇上仓库、园亭、住宅顷刻成断墙残垣,市肆迁至后港。周庄镇遭此浩劫,迅速衰落,再度成为荒村,在明代编纂的地方志中已不见其踪影。光绪《周庄镇志》说“前明,镇西多坟墓,鲜民居”,此时周庄非常冷落。清初,周庄逐渐复兴,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到康熙时复成大镇,成为一个手工业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周庄镇四乡是棉作地区,从事植棉、纺纱、织布的农家甚多,所产棉布有綦子布(白棉纱间以青棉纱织作小方块成棋盘纹,可作毛巾)、雪里青布(青、白棉纱逐一间织而成)等。农家织成的棉布,多运至镇上售与布庄,再由布庄转售与外地客商,号称“周庄布”,闻名于各地。
阳春白雪
磨粉
水巷
俏船娘(于祥 摄)
周庄所生产的竹器很有特色,如贮粮食的砻,还有竹制农具泥罱等,再如竹制渔具虾笼、鱼罩、蟹笼等,此类作坊店铺集中于北栅、港东、全功桥至永安桥一带,“比户以此为业,故名篾竹埭”(光绪《周庄镇志》)。镇上还有从事铜器生产的铜匠铺,冯、费二姓的脚炉,坚固耐用;还有从事粮食贸易的车行,就是专事粮食贮运的店铺。周庄四周河湖汇集,水产丰富。四乡从事渔业者多,所捕鱼鲜“四时不绝”,大量集中于镇上出售,因此东西二港均成列肆,水产生意十分繁忙。
枕水而居
太平桥
逐影(于祥 摄)
在历史上,周庄镇以棉纺织业、竹器业、粮食业、水产业为基本行业,商品经济发达,镇民以商工为业,四乡农户也多以手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生活较为富裕。明朝初年,周庄镇人口近2000人,清康熙年间人口约为3000人,1950年达4000余人。现古镇区人口约3000人,总面积0.47平方千米。
待渡
追古(于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