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滑雪产业发展研究
- 张贵海
- 3405字
- 2021-08-20 16:04:28
2.2 产业集群理论
2.2.1 产业集群的理论形成
从宏观上讲,从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出现的那一刻起,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行为的产业集群这一现象就已经存在。从古代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的灌溉农业区,到延续至今的意大利传统手工业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开发区,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总结了企业区位集聚的原因,并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近代“工业区位论”先驱韦伯(Weber)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集聚的重要性,并把集聚引入区位因子的视野。随后,又有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象胡佛(Hoover)的区位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派、以保罗·克鲁格曼(Panl 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企业集群的成因和优势来源。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从企业竞争优势获得角度,研究了企业集群现象,并提出产业群概念和分析它们的“钻石模型”。我们将按照学派的顺序简述现代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2.2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以分工为基础,研究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比较优势,通常采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来推导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和产生产业集群的原因;该理论强调“空间异质性”,即非流动性要素(如矿产、某些生产要素)的不均匀分布、独特的气候条件或存在运输枢纽(如港口、码头或集市等)。其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2.2.2.1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由于18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与之相伴的产业集聚现象开始出现,马歇尔(1890)较早关注了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他从分析纺织工业及其辅助行业的集聚现象入手,指出产生集聚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工业的服务和专业技能的本地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等。马歇尔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提出了产业集聚的内涵、外延,并探讨了产业集聚产生的基本原因;但他的研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对产业集聚的功能、度量和效应等问题均未能触及。
2.2.2.2 韦伯的区位集聚论
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聚的原因,首次建立了有关集聚的一套规则和概念。韦伯认为,影响工业地方性积累和分布的因素除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外,还有集聚要素和分散要素,分散要素是集聚要素的相反倾向而已。所谓集聚要素,是使某一点集中产生优势,或成本降低的集聚,而分散要素是使生产分散化产生优势的要素。并将之归结为包括交通条件和资源指向的特殊原因和因共享辅助性服务和公共设施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一般原因,还指出了一般原因对于工业集聚比特殊原因起更加重要的作用。韦伯的产业集聚理论有一定的创新性。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这种生产要素,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韦伯则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互相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
2.2.2.3 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
熊彼特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他在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除了战争、革命、气候等外部因素之外,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和增长的非同期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熊彼特主要是从创新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的,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反之,创新又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
2.2.2.4 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在20世纪30年代论证了不同产业的区位结构之后,将规模经济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他认为,就任何一种产业来说,都有:①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的规模决定的经济;②单个公司(即联合企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③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而这些经济各自得以达到最大值的规模,则可以分别看作是区位单位最佳规模、公司最佳规模和集聚体最佳规模。埃德加·胡佛的主要贡献在于指出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如果集聚企业太少,则达不到集聚所能产生的最佳效果;如果集聚企业太多,则可能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使集聚区的整体效应反而下降。
2.2.3 现代产业集群理论核心
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完全竟争市场结构和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研究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增长,把要素流动看成是瞬间的、无成本的,认为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均衡,因为当经济运行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时,市场经济体系具有一种自我恢复均衡的力量。新古典产业集群理论注重地理邻近性导致的知识外溢,以及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外部性,典型的传导介质是促使集群地域内劳动力(一般是工程师、科研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交流。他们对古典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部分修正。如Mills指出了引起产业集群的三个因素:第一,投入产出聚集。第二,购物比较聚集。第三,信息聚集。他认为这三个要素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因素。后新古典经挤学认为地理邻近性不一定是集群竞争优势的充分或可测度条件。1984年,皮奥里和萨贝尔(Piore and Sabel)提出了产业区理论,强调意大利式的信任和灵活(或后福特制)的系统,从而开创了从环境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方法。Nicolini认为,企业之间的默契或正式合作是通过一个可持续的网络来实现的。这表明产业集群具有动态外部性。
2.2.3.1经济地理学和企业竞争力理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第一,克鲁格曼(Krugman)基于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模型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是第一位把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因素紧密联系起来研究的经济学家。他和其他新贸易理论学者一样运用了内生因素的概念,解释规模经济、历史路径依赖等因素对形成集群区域的作用,并对企业集群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的产业集群模型认为,企业和产业一般趋向于在特定的区位集中,然而,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该模型从一个地区需求结构变动对产业链条的扩展影响角度解释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第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基于企业竟争力的集群理论
迈克尔·波特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集群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极为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和产品出口。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通过三种方式影响竞争的:首先,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的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其次,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集群”本身来影响竞争。可见,波特主要的贡献在于从企业竞争力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认为产业集聚能提高企业的竟争力,并对产业集聚为何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说明。
2.2.3.2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对于产业集聚现象,我国学者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理论探讨。总体看,目前我国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产业集聚的方式、形成原因、定义、新特点进行概括,对产业集聚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对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进行归纳总结。如仇保兴认为“浙江模式”为代表的“市场型”企业集群是在“能人示范”、“商贸促进”和“政府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他特别强调了中间产品市场的作用,认为小企业集群实际上是市场根据特定的条件(中间产品交易成本低于劳动力交易成本),以一种有效率的中间体制组织形式替代原生经济组织的结果。王缉慈和盖文启认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有4个作用:①大大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②保证了对高度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投人供给的及时反馈,对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快速吸收,以及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培训和分配。③促进了各种信息的流通。④通过网络联系,不断推进创新知识的增值,并推动创新在区域内企业间的扩散。梁小萌指出:产业集聚不仅能使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而且也有助于企业实现内部规模经济。一方面,产业集聚使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了竞争优势,有助于实现内部扩张;另一方面,集聚在同一区域的企业,出于对同一产业“食物链”的依赖而密切联系,分工协作,容易实现企业的联合,实现外部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