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漫笔欣赏第一讲
- 散简集存(下)(张中行全集)
- 张中行
- 4625字
- 2021-01-08 10:19:23
一般人各有专业,于专业之外,有时想欣赏一些我国的古典名著。然而这类作品浩如烟海,有不少并且内容繁多,如《史记》一百三十卷,《昭明文选》六十卷,不但分量太重,而且常常古奥难解,想看而难得其门而入是个矛盾。解决的办法是读选本,甚至只读其中的个别名篇。这类名篇,且不算诗词曲,差不多都是有主题的大篇章,用现在的话说是命题作文,或标题作文。有标题,要扣紧主题写,虽然在取材、布局、措辞等方面可以灵活,却大致要遵守个规程。重要的规程有两种。一是体裁方面的成例,就是说,写赋要像赋,写论要像论。二是篇幅方面的成例,就是说,体格要完整,布局要得体,合乎起承转合之类的板眼。这类标题文章几乎都是正襟危坐写出来的,其中可欣赏可学习的地方自然不少。不过我们读文言作品,如果总是在这个圈子里打转转,那就嫌不够,说严重一点是会有所偏,会丢掉许多同样值得欣赏值得学习的作品。
所谓同样值得欣赏值得学习的作品,指的是“随笔”“杂记”之类。这类作品绝大多数不是立意作文,当然也就很少先标题目,而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遇,有所感,有所思,并一时有兴致,愿意把这短时间身心活动的痕迹留下来,于是拿起笔,顺着思路,行云流水,从有兴致的地方起,到兴致消弱的地方止,而写成为一篇小文。这类非命题,至少是不先有标题的作品,缺点像是形体零碎,不衫不履,而优点也正是规格不严,随心所欲。因为这样写,作者不大有以文章建功立业的动机,从而就少盘算,不趋避,成篇之后就意境更真实,辞章不造作,读者读了会感到与作者更接近,受到的感染更深切。
这类作品也是古已有之,如《史记》记事后的“太史公曰”就是。不过发扬光大还是到中古,尤其是后来,其内容和名称各式各样,如“笔记”“随笔”“杂录”“札记”“题跋”“诗话”“词话”以及“日记”和书信中的“小简”等都可以算在内。这里为了以一名概其余,统称之为“漫笔”。
漫笔,不同的体裁自然也有不同的写法,如题跋不能离开所题的事物,日记必须记当日的事。但有个共同点,一般是篇幅不长而形体多变。这种貌似不严整甚至不严肃的文章有什么优点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文章本身,二是读者。
先谈文章本身。这又可以分为形体和作用两个方面。由“形体”方面说,漫笔的优点不过是两个字,“灵活”。这不是标题作文,因而内容和体制就没有过多的限制。通常是由触景生情来。景是碰巧的经受、见闻,千变万化,因而文章就上天下地,无不可谈。谈什么,不谈什么,以思路为引线,由兴致定取舍。这里面当然还有作者的修养,笔下的神奇。于是乘兴而来,不拘陈规,由甲及乙,藕断丝连,兴尽便戛然而止。这样写成的文章,经常是篇幅短小,内容精粹,格局多变化,气韵富有诗意。
由“作用”方面说,这类文章的优点是更容易表现作者的个性。我们常说,文章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对,比如汉朝夸耀名都的赋,后代很多吹捧活人的寿序,吹捧死人的墓志铭,以及所有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就并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当然以能表达思想感情为上,因为它可以把作者的真情实理告诉别人。从这个角度看,漫笔应该算是上好的文章,即使看来气派不够大,面孔不够庄重。
再说从读者方面看,也可以分作两个方面,一是欣赏,二是学习。
先说“欣赏”。上面说过,这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少优点,优点多自然宜于欣赏。加深一步追求,又不只是欣赏,西方哲学家笛卡儿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读好书像是同高尚的古人谈话。”漫笔这类文章表现作者的面目最真切,我们读它,常常会有面对古人的感觉,那么所得也就在欣赏之上了。
再说“学习”。现在当然不要求用文言写文章,不过文白是一理,读某种作品多了,熟了,在写法上受到感染,有所领悟,吸收到自己的笔下,不只是应该的,而且是必然的。这又可以分为低和高两种意义。所谓低是学它的灵活,体裁多样,题材多样,笔法多样,天地广阔而限制少,容易入门。所谓高是兴至提笔,信手拈来,像是毫不检点,成篇后却完全合乎法度,这用旧话说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能够这样,所得又不只是欣赏几篇文章了。
上面是概括介绍漫笔的性质。为了欣赏,我们自然要找一些作品来向大家介绍。这类作品很多,作为举例,只选五篇:一、苏轼的一篇游记;二、黄庭坚的一篇题跋;三、陆游的一篇日记;四、归有光的一篇小简;五、王士禛的一篇诗话。这一讲介绍前两篇,下一讲介绍后三篇。
第一篇是从苏轼的《东坡志林》里选来的,题目是《游沙湖》。文字是这样的: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文章相当短,不足二百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后期天才最高成就最大的作家。作为人方正坦率,因而在官场多次受打击。这篇《游沙湖》是他贬官黄州期间写的,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前后。黄州,在现在湖北省黄冈县。
文章由到沙湖相田写起,相田就是看看田地好坏。为什么要买田呢?因为贬官的生活很穷苦,要自己种田增加点收入。相田得病,当然要求医,于是写到庞安常。庞安常名安时,黄州附近蕲水县人,是当时有名的医生,不只医道高,而且有不少医学著作,《宋史·方伎传》里有他的传。得病求医,这平淡无奇。但笔锋忽然一转,像是平静的水面忽然掀起波涛,变为写异人异事:一方用手代口,另一方用眼代耳。这样一来,静的动了,枯燥立刻变为风趣。以下病好了,与庞安常难免有些交往,但作者披沙拣金,只写同游,于是毫不费力地开辟另一个天地,清泉寺。游清泉寺,笔法尤其值得注意。照常规,重点要写殿堂、佛像等等,尤其不能放过王逸少,也就是王羲之的洗笔泉,可是偏偏略过,而写似乎关系不大的寺外小河,兰溪。写兰溪也不是正面描画,而是取新奇而舍一般,只抓住“溪水西流”。接着由向西流像是不得不然地生出妙文,一首《浣溪沙》。这首词意境优美,语句清新。分上下两片。上片前两句,“山下兰芽短浸溪”写溪内,清浅的水中有兰草;“松间沙路净无泥”写溪外,湿润的沙地上有松林。这是照相式地写景,即使像,终归是身外的静物,可能不关痛痒,于是紧接着加了第三句,“萧萧暮雨子规啼”,身外的景物有了情分,活了。我们都知道,子规是杜鹃,杜鹃啼血是愁苦的象征,在这样的景色中有杜鹃啼,而且是在暮雨中,人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我国文学评论认为“情景交融”是写作的高妙境界,以上三句由于第三句用了暮雨鹃啼一点染,正是到了这个境界。以下转入下片三句,依照常规,要用另一种题材,或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描述上片的意境。可是万没想到,竟转了个一百八十度,换为写旷达。“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意思是长保青春并非不可能,那就没有愁苦的必要了。因为是这样,自然值得深入一步说,这照传统习惯,最好是引古典,于是借来白居易诗,可是用反意,说:“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时期歌咏青春易逝的诗,轻快地作了结束。白居易的诗题目叫《醉歌》,是作州官时写给歌妓商玲珑的,内容是消极的,其中有这么几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说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时间过得太快,富贵和青春一转眼就丧失,总之是人生如梦,好景不常。苏东坡这里引其诗而不用其意,见识显然高一筹,真可说是出奇制胜了。到此,景和情都写完,可是游玩的历程总嫌过于简略,所以歌之后加一句“是日剧饮而归”,尽情喝了酒,其中自然有不少周旋,不少欢乐,这都留给读者去想象,也就是常说的余韵不尽了。
以上按原文次序谈了语句的意义以及各部分的写法特点。为了更深入地欣赏,还应该从整体看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文笔的灵活自然,二是见识的不同凡俗。先说文笔,是以兴致为准绳,能够巧妙地选材、布局,随心所欲地描绘。笔锋所至,好像没有计划的散步,沿路前进,并漫不经意地走上另一条岔路,有所遇,兴致高就多看,兴致低就少看或不看,兴尽而止。这样行所无事,写出来却简练而美妙,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再说见识,贬官受气是苦事,可是文章到处流露出,作者看得开,顶得住,能够随遇而安,心境坦然。这种旷达的态度,一方面是自己涵养深厚的写照,一方面是对于朝廷不合理的处置的嘲讽,与怨天尤人、痛哭流涕的乞怜态度正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游沙湖》这篇短文就谈到这里。
第二篇是从黄庭坚的《山谷题跋》里选来的,题目是《跋子瞻〈木山〉诗》。文字是这样:
往观明允《木假山记》,以为文章气旨仪庄周、韩非,恨不得趋拜其履舄间,请问作文关纽。及元祐中,乃拜子瞻于都下,实闻所未闻。今令其人万里在海外,对此诗为废卷竟日。
这一篇更短,不足七十字。作者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也是北宋后期的大作家。他和苏东坡是好朋友,遭遇也相似,多次被贬到边远地区作小官。本篇提到苏东坡在海外,显然是宋哲宗元符初年,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岛时期写的。那时候,黄山谷被贬为涪州别驾,住在戎州,这两个地方都在四川,离海南岛很远。两个人相距如此之远,又都不得志,所以看到苏东坡的《木山》诗,不由得产生思念之情和感慨,写了这篇跋。文中的明允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也是著名的古文家,他有一座残木形成的具有三个山峰的假山,于是写了一篇《木假山记》。文章是以物寓理的写法,理是赞叹残木饱经患难后能够独存。当时的著名诗人梅尧臣看见这篇文章,写了一首歌咏的七言古体诗。后来苏东坡的侄子苏千乘得到一座有五个山峰的木假山,于是苏东坡用梅尧臣诗的原韵为侄子写了一首《木山》诗。这首诗的序提到他父亲写《木假山记》,所以跋从苏洵及其《木假山记》写起。写苏洵,着重抒发景仰之情:认为文笔高妙,像古人,所以当年想拜为老师,学写文章的诀窍。履、舄都是鞋,在履舄间拜,比说到跟前行礼更文雅,更形象,可是没做到,所以说“恨不得”。这“不得”是引线,要用它引出“得”来,就是到宋哲宗元祐年间,在汴京得与苏东坡交好。这时期,苏作翰林学士,黄作史馆的官,来往频繁,由黄方面看是所得出乎意料的多,所以说“闻所未闻”,隐含着比拜见老苏收获更大的意思。行文到此,心和笔都集中到苏东坡身上,于是水到渠成,不能不想到,这样高尚的人竟流放海南岛,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伤心到了极点,所以“废卷竟日”,连书也看不下去了。这样陡然结束了全文,是种种情怀读者自可意会的写法。意会什么?有明暗两面:明面是苏东坡的悲惨遭遇,暗面是自己的悲惨遭遇,千头万绪,正是一言难尽了。
这篇短跋,就写法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题与文的关系。文无定法,在题与文的关系方面也可以灵活:大题可以小作,小题也可以大作;文与题可以明连,也可以暗连;可以扣紧题目写,也可以离开题目写。这篇跋是离题的写法,说跋《木山》诗,文中却没有评论诗的什么话。可是你说他走了题吗?又不然,因为文中的种种情怀都是“对此诗”而生。这就是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不即不离的妙笔。二是内容以抒情为主线。字面是叙事,着重表达的却是浓厚的感情。篇幅不长,可是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眼泪,我们读了反而觉得内容很重,这就是用小本钱做了大买卖。文学艺术的种种形式都要求轻轻点染而有无穷韵味,本篇正是这样的大手笔。《跋子瞻〈木山〉诗》这篇短文就谈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