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行为艺术

聪主任创立的“聪氏公共账本”被学者理论化为“区块链”,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若干年后,聪氏族人推选聪主任为族长,于是聪主任就牵头新编修了聪氏族谱,如图1.6所示。

图1.6 聪氏族谱(从右往左读)

在修谱过程中,聪主任翻阅了若干版本的旧谱,发现追加了不少姓聪但与聪氏家族毫无关系的人历史名人,这说明族谱“有篡改”。

能否做个“防篡改”的“族谱”?

聪主任经过一番研究,豁然开朗:携带父辈DNA的肉身便是“区块”,家族树通过繁衍不断生长,只需要加一个“剪枝”机制就能产生一条区块链。于是他别出心裁地进行了两项设计:一是对家族的建筑进行了重新规划与改建,如图1.7所示;整个建筑被分为两部分,左侧是“链堂”(对应于原来的祠堂),右侧是庄园。二是立下了新的家族规矩。这两项设计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了他心目中的区块链形象。

图1.7 “聪氏区块链”

聪主任决定“从我做起”,他的葬礼就是一个隆重的“创世纪”仪式。

左侧的“链堂”其实是一个长廊,摆放着一排塑像(链)。塑像实际上由“肉身”包裹着一种特殊材质,经过艺术塑造,展现主人的音容笑貌。

(1)塑像按辈分大小从左至右排列,第一个塑像当然是聪主任,称为该链的始祖(创世纪块,编号为0);

(2)后续每个塑像都是前一个塑像的某个儿子。

右侧的庄园由高墙围起——毕竟资源有限,不可能让他的所有子孙都住在庄园里享受荣华富贵。于是他的家规对庄园的居住资格进行了约束:

(1)庄园里只有一个庄主,由辈份最长者担任;

(2)只有现任庄主及其子孙才有资格住在庄园里;

(3)庄主死后,塑像入驻“链堂”;

(4)庄主死后,由繁衍出最长分支的儿子继承庄主位,如果最长分支不止一个,就抽签决定。

如图1.7所示,当前庄主为X,有三个儿子(a,b,c),若此时X死了,显然,儿子b的分支最长,故b应成新庄主,其余两个儿子(a和c)及其所在分支的成员就应搬出庄园,这称为剪枝。

聪主任制定的这些要求作为聪氏家族的“共识”,是经过仔细研究的。例如,若采用“长子继承”,当碰上个短命的或无生育能力的“长子”时,就会断了香火。改为“分支长度优先”的继承策略情况就好很多。

在这里,聪氏家族的男子即是区块,母亲们即是区块的制造者。母亲们不光要制造区块,还要验证区块(如检验孩子的DNA,确认不是抱养的),这就是共识过程。

建筑的两部分刚好对应公有区块链的两部分:

(1)“链堂”,对应于区块链中已达成共识的部分;

(2)庄园,对应于区块链中处于软分叉、共识阶段的部分。

“聪氏家族区块链”是通过DNA链接的,即“每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DNA”,它对应于:公共账本的“每个账页中含有前一个账页的照片”;区块链中“每个区块中含有前置区块的指纹”。

我们看看“聪氏家族区块链”是怎样“防篡改”的。

假定链中某个塑像被调包了(篡改了),我们从庄园中居住的任一男子开始,通过提取DNA验证父子关系是否成立。从链堂的最右侧向左验,一直验证到父子关系不成立时,则找到了被调包的塑像。若一直验证到聪主任的塑像(创世纪块)父子关系都成立,则说明整条链没有被篡改。

在区块链中,“防篡改”这一术语有如下意思。

(1)“防篡改”不是指篡改不了(不是把庄园锁起来),而是指容易验证篡改。

(2)通常通过“逆向追溯”来验证,即通过儿子找到唯一的父亲,一辈一辈往祖先找,直到始祖聪主任,而不是反过来找,因为父亲有多个儿子(将一个儿子调包成另一个儿子时,从父亲DNA的角度验证不了)。

(3)若前述“父子关系”一直验证到聪主任(创世纪块),则说明“聪氏区块链”没有被篡改。这里有一个公设:创世纪块“不能”被篡改。

(4)区块链要不断生长才能“防篡改”,即“逆向追溯”验证的起点是在竞争中的区块(右侧庄园中居住的男子)。停止了生长的区块链不能“防篡改”。例如,“聪氏区块链”若停止生长(断了香火后,庄园空了,只有“链堂”里有链),则可以这样篡改:仅保留创世纪块(聪主任的塑像),把其之后的塑像全部调包成聪主任的另一个儿子所繁衍的一个分支链。这样形成的链则验证不出来,因为区块链已停止了生长,从最右侧开始向左验证,全部符合父子DNA的要求。

这里可以看出“聪氏家族区块链”的几个关键要素:一个始祖、遗传DNA、不断繁衍、剪枝规则等。这也是公有区块链的特征,其中剪枝规则换了一个说法,叫共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