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刻本

雕版印刷过程中,将手写样本反贴上版,以照样雕刻,是必经的步骤。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雕版本都是写刻本。宋朝多以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诸体写样上版,元朝则流行赵孟頫书体,虽皆为楷体,而各具风格,当时也就没有人强调这一特征。

明朝中叶,逐渐形成了一种横细竖粗、横平竖直、棱角分明的刻书字体,称为“宋体”,也称“硬体”或“匠体”。因宋体字易于把握,刻写方便,顺应了当时图书市场大发展的需要,所以流播迅速。明朝万历以降和清朝的雕版本,基本上都是宋体字本。但仍有一些刻书人,不满于宋体字的结体刻板,千篇一律,仍然采取名家书体上版,甚至直接请名家书写样本。为与宋体字本相区别,人们将这一类版本称为“写刻本”,也称“软体字本”。因为写刻本多出于私家刻书,不但字体优美,而且校勘精到,所以多被归入精刻本。

近代以来,随着雕版本的衰退,写刻本更是稀如星凤。常见的大约只有一种《六朝文絜》,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不断被翻刻。不过私家刻书中,名家写本并未完全绝迹。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潘祖荫滂喜斋刻《攀古楼彝器款识》(图1),就是一例。此书版框高二百一十三毫米,宽一百三十五毫米,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以棉连纸精印,内加衬纸,分装二册。书前有潘祖荫题记,全书收潘氏所藏商周青铜器五十件,每一器都由金石学家吴大澂绘出全器图形,附以铭文拓迹,周悦让、张之洞、王懿荣、吴大澂、潘祖荫分别考释,最后由王懿荣手书上版。王懿荣,山东福山人,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生,字正儒,光绪六年(一八八〇)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三任国子监祭酒,后死于庚子事变。他是发现与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其楷书出于颜体而有金石气,端庄浑厚。参与其事的几位,都是当时声望卓著的学者。金石学家陈介祺曾经品评此书,认为张之洞的考释最好,“以其博雅而聪颖,于理为近也”。陈氏在《秦前文字之语》中谈到,对于三代青铜器,“拓与刻之功与藏器并大”,并且谈到精刻的难处,一是不易找到好工匠,二是雕版过精容易损坏:“刻精则至极,惟工匠得古意者不易耳。过精则刷印易损,先干后湿,均易损板。”以及刷印用墨的讲究:“墨之美在黑,新墨(近售者)则白。好墨研细多用,即是重墨,不能印二次也。”此书图形、书法、考释、雕版、墨色、用纸,可谓兼美,在有清一代刻书中也不多见。

图❶《攀古楼彝器款识》

同样出于潘氏家刻的《松壶先生集》(图2),收钱杜《画赘》两卷,《画忆》两卷,署“光绪庚辰夏六月八囍斋重刻”,庚辰当光绪六年(一八八〇)。《画赘》卷尾附录钱氏门人程庭鹭《纪松壶先生轶事》,说到《松壶画赘》“初刻于金陵随园,再刻于南阳,再刻于武林。庚寅夏,庭鹭即随园本补五十余首,重刻于吴门,板旋散佚”,所以又有道光三十年(一八五〇)林志鸿刻本,此刻已将《画忆》一并收入,“综为一集”。后有潘祖荫跋,说此集“凡三刻,兵燹后皆不存”,大约未细看程文。潘刻不仅无行格,而且没有版框,是一种很少见的版式。开本阔大,高三百零一毫米,宽一百七十八毫米,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全书以行楷抄写,轻灵飘逸。据潘祖荫说,是他“属门人徐花农太史手书付剞劂”,“太史书画篆隶皆工妙,今手录是集,亦犹林吉人书午亭、渔洋、尧峰诗文”,将他与康熙年间的写刻名家林佶相比。按徐花农,名琪,浙江仁和人,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生,诂经精舍弟子,在西湖孤山为俞樾筑俞楼的就是他。他光绪六年(一八八〇)中进士,历任山西乡试副考官、广东学政,官至兵部侍郎,工诗词、书画,花卉神似恽南田。

图❷《松壶先生集》

光绪壬午(一八八二)仲冬,金陵翁氏茹古阁刊《何子清先生遗文》(图3),是一种字体别致的写刻本。此书版框高一百七十九毫米,宽一百一十七毫米,左右双边,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单鱼尾,上刻书名,下刻卷次、页数。书前先引《江宁府志人物传》中的何忠万传,继以张文虎撰《何子清广文述》、汪士铎撰《何子清别传》及《屈子祠堂后碑》,后有甘元焕跋识。另附录一卷,收薛时雨、谭献、汪宗沂、赵彦修、李慎传、刘寿曾、冯煦、甘元焕、秦际唐、陈作霖、顾云、何延庆、徐康、汪士铎、杨长年、朱桂模、吴昌硕等人的纪念诗文。因为何忠万蒙冤投水而死,江南文坛的一时俊彦,纷纷为他申鸣,而何氏竟被配祀金陵屈子祠,以示对贪腐官员的抗议。何氏遗文二卷,上卷收信札二十一件,下卷收杂文十二篇。目录后有茹古阁主人、何子清的女婿翁长森附记,说到何氏著作散佚,仅存此“零缣片楮”,由他手自录校付刻。翁长森的楷书有北碑意,有些像金农的漆书,庄肃敦厚,也加强了悼念的气息。翁氏茹古阁刊本,为人所熟知的,是光绪六年刊朱绪曾《开有益斋藏书志》,此后翁氏在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又辑刊《石城七子诗钞》,则都是规范的宋体字本。可见此书的写刻,也是有意为之。

图❸ 《何子清先生遗文》

图❹ 《翰苑分书十三经集字》

晚清还有一种写刻本,虽亦出自翰林之手,却不甚为人所重。如光绪丙申(一八九六)京师文盛堂藏版《翰苑分书十三经集字》(图4),相当于十三经的生字表,可以用作蒙学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工具书。凡例由李鸿藻撰并书,十三经字及训诂,则由王志修、许凤文、吴树梅、黄思永、余联沅、宁本瑜、邓蓉镜、郑思贺、郁昆、曹鸿勋、张百熙、许泽新、管廷鹗、俞志善、马松生、吴郁生、华金寿、鲁世保、林绍年、廖寿丰等人,各书数页。版框高一百八十八毫米,宽一百二十二毫米,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中部刻篇名、页数,下部刻书写者姓名。版面分上下两栏,上栏分三行,作训诂,下栏分宽、窄各五行,宽行书正文,行十四字,窄行书注音字。其书法则是一向为人所诟病的馆阁体,数人一面,几无差别,完全没有写刻本的变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