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谁欺骗了查尔斯

四日海战收场后,英国议会对国王和舰队指挥官们的问责就开始了。蒙克的指挥虽然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不畏强敌,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然顽强作战了4天,且没有让英国舰队元气大伤,议会因此放过了他,声讨于是朝向查尔斯和约克公爵。这场让英国人心悸的失败可以看得出来是由查尔斯的两个决策导致的:一是让蒙克大军部署在封闭锚地唐斯,查尔斯虽然在30日紧急纠正了这一部署,但蒙克大军转移阵地还没完成,就在6月1日被荷兰人逮到了,蒙克被迫应战;二是分兵,这是造成蒙克数量处于劣势的直接原因。但议会无法确定查尔斯第二个决策是否正确,因为当时情报显示法国有可能入侵爱尔兰,法国舰队也可能与荷兰舰队在海峡会师,不管这些情报准不准确,议员们已抱定战败是国王的原因,非要找个理由,于是议会成立了调查委员会。

既然国王分兵决策的正当性、合理性无法推翻,委员们只好从基本的战略因素下手——假设国王分兵是正确的,那么英国有没有可能在分兵后对战荷兰时仍在数量方面占有优势呢?有,英国此时约有100艘战舰,鲁伯特30艘、蒙克70艘。但实际上荷兰人找上门来时,100艘战舰只出动了70艘,因为财政困难,雇不到水手。议会明明拨付了足够的钱,怎么会财政困难呢?一定是国王挪用了战争经费,于是委员会不顾国王的威信,对国王的日常开销调查了整整两年。结果议会没有找到证据,查尔斯的财政大臣甚至还向民间贷款来支持海军运营,资金周转不灵时甚至拿出私产襄助。结果不久之后,当这场战争以英国颜面扫地结束的时候,查尔斯反戈一击,批判议会抠门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顺势发动了海军管理运营体制的改革。

今天,查尔斯分兵的正当性这个谜已经解开,他完全被路易十四耍了,路易十四根本没有计划入侵爱尔兰,法国舰队当时也不准备和荷兰人会合。这到底该怪罪情报人员工作失误,还是该怪查尔斯判断失误?

先看英国的情报工作到底有没有失误。英国对荷兰的情报渗透是很成功的,就在5月26日德·鲁伊特大军开拔之前,英国人收买的荷兰线人就混入了德·鲁伊特舰队,线人不仅掌握了舰队的规模、出航方向,甚至知道德·鲁伊特开拔之前作战会议的内容。这份情报直到5月底才抵达伦敦,因为报信的小船遇到大风,在海峡耽搁了两天。虽然德·鲁伊特出航的消息,伦敦没能及时收到,但是荷兰人早先备战的消息已纷至沓来。26日,伦敦指示蒙克舰队派出巡海快船做好侦察,但蒙克只安排了一艘侦察船,也就是6月1日早上最先望见荷兰舰队的“布里斯托”号。可以说,英国没能及时注意到荷兰舰队的动向,主要是因为蒙克的指挥失误。情报人员对荷兰的情报搜集工作则没有失误。

对法国的情报工作就是一团糟了。各宗情报相互矛盾,决策者们对法国入侵和法、荷合兵一处的恐惧心理就让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在法国搜集情报确实比在荷兰要更加困难。当时,荷兰做决策都是开大会、打嘴仗,所以各种信息在坊间流传。没有舆论监管,荷兰人也没有那么强的民族主义情怀,通过金钱很容易收买大批线人。路易十四则是法国的专制君主,会把那些有二心的人以及新教徒抓起来,投入地中海的马赛港,在那里做苦力,划排桨船,但就算这样,情报渗透还是有可能的。比如,虽然法国根据与荷兰的协定,已经对英国开战,但英法不想真的刀兵相见,于是,尚有大量英国商人在法国做买卖,驻法国的荷兰外交部门也会透出一些风声。

搜集可靠情报的真正困难在路易十四身上,就像他的后继者路易十五说的“朕即国家”那样,路易十四随时可以翻云覆雨,他的任何战略设计都不会对任何人和盘托出,他安排处理各方面事务的大臣,都只能得到跟眼下任务直接相关的信息。于是,英国获得的情报常常相互矛盾。比如,通过多种渠道都获得了路易计划入侵爱尔兰的消息,这信息甚至出现在法国公开文件中,这样看来这宗消息肯定是真的,可惜这正是路易施放的烟幕弹——他正云集大兵准备入侵西班牙,又不想让西班牙人心生怀疑而有太多防备,于是说大军要去爱尔兰。英国还搜集了不少真情报,比如法国大西洋舰队的驻扎地,法军有绕过英伦三岛、从北海与荷兰人会师的计划。但根据时局的发展,路易的计划随时在变,这样等很多真消息传到伦敦时已经不再具有时效性了。

英国人还搜集到许多假消息。比如,“伊丽莎白”号(HMS Elizabeth)的舰长在葡萄牙里斯本遭到一支舰队追击,舰长便报告说法国的地中海、大西洋舰队都集结在里斯本附近。实际上,该舰遇到的是西班牙舰队。犯下这种错误的英国舰长应该被免职并永不再录用,因为西班牙战舰的艉楼仍跟16世纪的盖伦船一样,而法国战舰则带有巴洛克式的奢华气息,两者的区别一望便知。该舰舰长就是所谓的“绅士舰长”,据说他早晨起来后穿着睡衣,戴着扑满香粉的假发登上甲板,完全不是军官该有的样子。

那么,路易十四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他是习惯性地朝令夕改,还是有意为之呢?事情很简单,路易十四确实打算和荷兰人在英吉利海峡会师,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发生了很多事,打乱了他的计划,让他疲于应付,于是最后放弃了与荷兰会师的意图。

1666年2月到3月,法国和荷兰针对组成联合舰队的指挥权归属等问题,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磋商,路易十四坚持让自己的皇弟当联合舰队总指挥,荷兰人同意了这个人事安排。鉴于皇弟几乎毫无海上经验,路易十四还同意一名资历较老的荷兰海军将领担任副官。荷兰人有80多艘战船,路易十四只有40艘,但荷兰人依然屈从于路易十四,因为路易十四真心帮助了荷兰人。比如他说服勃兰登堡选帝侯(Prince Elector of Brandenburg)租了1万名陆军给荷兰,又用重金安抚丹麦与瑞典,让他们不要用荷兰的海上生命线为难荷兰。同时,路易命令皇弟带领法国地中海舰队出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舰队会合。

盖伦船艉楼

巴洛克艉楼

按照法国和荷兰之间的协定,荷兰人本该在4月底就整备好大舰队出海,法国再派40艘战船和荷兰会师。但荷兰在4月答复说5月中旬前都筹备不好。路易怒了,此时皇弟已经率领地中海舰队抵达了里斯本,路易就命令他留在那里不再北进。这体现出当时政局的复杂。当时,相互宣战的只是英国和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路易要推翻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统治大家都知道,但法国被法荷之间的同盟条约给强拉进了英荷战争。法国不愿真的对抗英国,也不想在海上存在冲突的情况下贸然发兵西班牙,他想稳住西班牙和葡萄牙。于是,他跟西班牙和葡萄牙又各自签订了协约。

将地中海舰队留在里斯本,主要是因为路易非常忌惮英国的海军实力,位于法国拉罗谢尔(La Rochelle)的大西洋舰队也只有20艘战舰,万一法国地中海舰队和法国大西洋舰队出港会合途中跟英国人照面,是打还是不打?如果擦枪走火,法国两支小舰队中的哪支舰队都会灰飞烟灭。路易只好催促荷兰快速组织舰队出海,同时令地中海舰队从外洋逆流上溯,躲进里斯本的塔霍河(Tagus River)。

实际上,路易面临的局势比这还复杂。在与荷兰商定组成联合舰队的同时,路易同意把侄女嫁给葡萄牙的国王阿方索。路易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一年来,英荷冲突已经让他不能立刻对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动手了,所以他就要给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冲突火上浇油,好拖住西班牙。偏巧英国这时派出后来将要在四日战争中被荷兰人生擒的艾思璩到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斡旋,眼看两家就要和解,路易只好鼓动葡萄牙继续战斗。这也给法国两支舰队会合创造了机会——大西洋舰队可以护送葡萄牙新王后到里斯本。而且路易还趁机和查尔斯达成了海上君子协定,查尔斯同意“在法国大西洋舰队护送葡萄牙新王后去里斯本完婚时,英国舰队不与其交战”。

然而天不遂人愿,路易用大西洋舰队护送侄女到里斯本的事情触怒了西班牙。西班牙摄政王仗着之前跟法国人签订的不动武协议,派舰队去里斯本阻挠法国大西洋舰队护送的路易侄女登陆。路易这时很尴尬,一方面,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作战,其侄女此时已是葡萄牙王后,也就是西班牙的敌人,西班牙可以攻击;同时,为了挑唆西班牙人攻击葡萄牙人,路易在跟西班牙人的协议中承认“西班牙可以在葡萄牙海岸20海里以内的区域,随意攻击和俘虏任何葡萄牙和非葡萄牙船只”。路易进退两难,只好把护送侄女的行动暂缓。就这样,法国地中海舰队被困在了里斯本,大西洋舰队在拉罗谢尔也不能出动。

5月,路易无奈接受了这一局面,同时他也发现英国舰队整备缓慢、尚未出海,于是他开始从战略上着眼,希望荷兰推迟夏季攻势,这样对荷兰有利。从战略上看当然是这样的,因为查尔斯财力的窘迫人尽皆知。但荷兰东印度海商队此时需要经过英吉利海峡回到荷兰本土,它们需要护航,荷兰不得不开战。当然,路易的这一新决定基本是暗中对荷兰表达的,表面上他还是制造声势,要北上对付英国。时间不等人,荷兰的东印度商船必须安全回到荷兰,于是荷兰人赶在船队回航前找英国舰队打了一战。而法国舰队直到9月才和荷兰舰队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