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皮肤科损美性疾病

第一节
寻常性痤疮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以青春期多见,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本病有自限性,青春期过后大都自愈或减轻。祖国医学称为“肺风粉刺”。

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肺经积热,阻于肌肤所致。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生。”或因肺部感受风邪,郁而化热,气血失调,郁阻肌肤;或炽热内生,向上熏蒸于肺,蕴阻肌肤;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化生湿热,结于肠内,不能下达,上壅于胸面;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成痰,郁而化热,阻滞经络而成瘀,痰瘀相合,凝滞肌肤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分泌因素、皮脂的作用、毛囊内微生物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直接受雄激素的支配,青春期雄激素的产生增加,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如果皮脂不能通畅地排出而淤积在毛囊口,则形成粉刺。毛囊内正常寄生有痤疮丙酸杆菌,当毛囊内发生皮脂瘀滞时,其中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皮脂,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可刺激毛囊引起炎症反应。另外,皮肤的脂肪酶也可将皮脂分解而产生脂肪酸。其他因素,如碘化物、溴化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妥英钠等药物,某些化妆品、精神紧张、锌缺乏等也可产生或加重痤疮。

二、临床表现

多在青春期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发病年龄常较男性要早,最早可出现在月经初潮前半年至一年。损害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双颊部、前额、颌部,也可发生于胸部、背部及肩部。初起为粉刺,有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白头粉刺为皮色丘疹,大小如针头,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的丘疹中央为明显扩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表面呈黑色,能挤出黄白色半透明脂栓。粉刺可发展为炎性丘疹、脓丘疹,甚至为脓疱、结节及囊肿等。炎性丘疹一般为米粒至绿豆大小,如继发化脓感染,丘疹中心出现脓头而成为脓丘疹或脓疱。如果炎症继续扩大及深入,则可形成紫红或暗红色的结节,略高出皮面呈半球形,亦可较深而仅能扪及,以后可逐渐吸收。有的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呈正常皮色或暗红色高出皮面的半球形,触之有波动感。本病多无自觉症状,当继发细菌感染时皮损红肿显著,有明显压痛。临床上常几种损害同时存在,但往往以其中一二种为主,可急、慢性交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多年,女性常在每次月经前呈周期性的加重。结节性痤疮及囊肿性痤疮多见于男性,不易消退,愈后遗留萎缩性或增生性的瘢痕,影响外貌。

临床上根据皮损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丘疹性痤疮 皮损以炎性丘疹为主。

2.脓疱性痤疮 以炎性与脓疮性丘疹为主,脓疱多发生于丘疹顶端,破溃后可流出黏稠脓液。

3.囊肿性痤疮 炎症之后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常继发感染,化脓破溃,形成窦道、瘢痕。

4.结节性痤疮 痤疮反复感染,毛囊壁增生肥厚,形成黄豆至指头大小的结节,呈淡红色或暗红色。能长期存在,有的渐被吸收,有的化脓破溃而形成显著的瘢痕。

5.萎缩性痤疮 炎症破坏了腺体形成凹坑状萎缩性瘢痕。

6.聚合性痤疮 损害呈多形性,有很多的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集簇发生。

三、鉴别诊断

患者多为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上胸及背部,基本损害为粉刺、丘疹或脓疱,对称分布,不难诊断。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酒渣鼻 发病年龄比痤疮晚,在30~50岁,而尤以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颜面中部,损害为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2.职业性痤疮 常发生在与焦油、机油、石油、石蜡等接触的工人,可出现痤疮样皮炎,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同工种的工人有相同的表现。除面部外,也可见于手背、前臂等接触部位。

3.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成年人多见,损害为棕黄色或暗红色半球状或略扁平的丘疹,对称分布于眼睑、颊部及鼻唇沟,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堤状。

四、辨证

1.肺经风热 颜面部以散在的红色丘疹为主,可有脓疱;舌红,苔薄黄,脉数。

2.脾胃湿热 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损有丘状疱疹、脓疱、结节,便秘;苔黄腻,脉濡或滑数。

3.冲任不调 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月经不调和痛经;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4.血瘀痰凝 颜面部以结节、囊肿为主,可伴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窦道、瘢痕等多形损害;舌暗红或紫暗,脉弦滑。

五、治疗

(一)体针法(图2-1)

治则:宣肺,清热,化湿。取阳明、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面部皮损部位,太渊、曲池、合谷、三阴交。

图2-1

随症选穴:肺热配肺俞;脾胃湿热配阴陵泉、足三里;血瘀痰凝加血海、丰隆;便秘配天枢、支沟;月经不调配太冲。

操作:面部皮损局部常规消毒,采用美容针在局部行多针围刺,针与针间距可保持5厘米左右,针刺毫针数以将病灶包围为宜,不施手法,其余穴位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图2-2)

处方1:主穴: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面颊。

配穴:神门、肺、脾、胃、肠、子宫。

图2-2

方法:主穴均取,配穴随症选2~3个。毫针刺,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也可用耳穴贴压法:用酒精棉球在耳郭部脱脂,用0.5厘米×0.5厘米大小的胶布将王不留行固定于穴部。每次选一侧,3天换另一侧。嘱患者每日按压2次,每次按压3~5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处方2:主穴:耳尖、肺、皮质下、丘脑、神门、内分泌、肾上腺、面颊。

配穴:脾、大肠、小肠、肝、心、内生殖器、卵巢。

方法:每次均取耳尖放血,甚者可面颊穴刺血,其余主穴选2~3个,配穴选2~3个。毫针刺,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耳穴割治法(图2-2)

取穴:交感、耳中、面颊。

方法:用碘酒和酒精常规消毒后,用小手术刀片轻轻在上述耳穴处划割,以渗血为度,稍微出血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每周割治1~2次,两耳交替。

(四)三棱针法

取穴:大椎。

方法:常规消毒后,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拔火罐,10~15分钟,出血量1~2毫升。隔日1次,10次1疗程。

(五)其他疗法

1.中药

(1)内服: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野菊花10克,黄连6克,赤芍10克,白茅根30克,生槐米15克,苦参10克。有脓疱加蒲公英;口渴加石膏、知母;便干加大青叶、生大黄。每日1剂,日服2次。

(2)外用

①颠倒散(《医宗金鉴》):大黄、硫黄等分。研末,用凉开水或茶水调敷,日1~2次;或配成30%的洗剂外搽,每日晚上涂搽,次晨洗掉。

②中药面膜:加味颠倒散(《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大黄、硫黄、丹参、冰片各等量。研极细末,与适量大豆粉混合,加基质调成稀膏。先行美容常规步骤,净面、蒸面、针清粉刺,经络按摩,然后涂上药膏,以超声波导入10~15分钟,强度0.5瓦/厘米2,由轻逐渐加重,选连续波。之后将药膏留面上,以硬膜粉或优质医用石膏调成糊,敷于面上,15~20分钟后揭去,清洗面部,涂收缩水。7~10天1次,3次1疗程。一般应配合内服中药或针灸方法。

2.西药 内服四环素、米诺环素、异维A酸胶丸、甘草锌胶丸等。

六、护理与预防

(1)少吃含脂高,含糖高,刺激性强食物及水生贝壳类食物;少饮可乐、茶、咖啡及含酒精的饮料。

(2)常用温热水和硼酸皂或硫黄皂清洗面部。根据面部出油脂的多少,每日洗2~3次。

(3)不要用手挤捏粉刺,可使用痤疮针压出。最好上医院美容科或治疗美容院,由美容医师操作。

(4)不要擅自使用外用药物,尤其是不要用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物。

(5)治疗期间,不要用油性化妆品、含有粉质的化妆品如粉底霜等,以免堵塞毛孔加重病情。

(6)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保证睡眠,放松面部肌肉和给予皮肤自我修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