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集
- 于卫青 景东升主编
- 1691字
- 2021-02-22 15:05:32
二、问题教学法实施路径分析
问题教学法作为教学理论早已被提出,且有着长期的实践,其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甚至有人认为它已成为教学理论的常识。恰恰是看来已属常识的问题,在实际运作中却最易被忽略。那么究竟采取怎样的路径才能有效地实施?
前文已提到,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围绕“问题”而展开,形式上又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这就决定了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至少应涵盖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
我们先来看教师对实施路径的选择。
1.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既然问题教学法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因此,从理论角度上看它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无论哪一级承担教育任务的学校,也无论教育模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如果没有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认同,再好的教学论都将成为无源之水。目前,中学正在进行新课改,笔者认为其中最大的改革首先应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其次才是与之配套的是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的改革。众多高校也在不断探讨相关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思想相对活跃,知识信息摄取量大,问题教学法的导入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技能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问题教学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否达到要求是顺利实施的关键。国外学者认为,提问是教学法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问题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基本排除了与问题无关的知识和信息,其功能偏重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价值较高问题的提出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程度,更源于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课堂教学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过程链。要真正落实问题教学法,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有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从情景设计到预设目标等一列过程均需要有丰富知识做支撑。
3.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保证。传统的教学管理相对是封闭的,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管理极富弹性和开放性,能够焕发青少年学生的激情。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教育决策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提倡学生自治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
我们再来看学生对实施路径的影响。从根本上讲,问题教学法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他们能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顺利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而隐藏其间至关重要的则是问题意识的培养。
1.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们虽然思想活跃,绝大多数却缺少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为:不擅于发现问题,不擅于提出问题,不擅于界定问题,不擅于表述问题,不擅于解决问题。常常觉得无“疑”可质,无问题可提。
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要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然以一定的科学知识积累为背景。问题在于我们由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把传授知识看成了唯一的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势必导致学生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的减弱。
问题教学法的导入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自由讨论和争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笔者曾饶有兴趣地对部分全国高考状元进行过了解,结果发现,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即是有良好的问题意识,他们总能发现别人不经意的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问题。这显然是对问题教学法的最好诠释。
2.“傻瓜的围墙”的突破。日本著名作家、脑科学专家养老孟司曾通过实验表明,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自我性,也就是说,对自己不想知道的事情,人们会主动地隔断信息。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堵墙,被称为“傻瓜的围墙”[4]。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人为隔断信息的情况呢?相信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总会遇到自己不太喜欢甚至是讨厌的科目,怎么办?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也许可以蒙混逃避过去。倘若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则情况会截然不同,情景设计、多方设问、多层次回答、逐个回答让你根本无法躲闪,时间久了,这堵围墙自然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