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结论

我们的历史专业师范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虽然仅仅限于历史学科,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一探索对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却可以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

第一,有助于师范生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长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僵化,观念保守。以课堂教学模式而论,教师高高在上,完全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成为被动的受众,只能聆听教师的说教。其结果,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被无情的扼杀。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无疑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要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而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就必须改革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仅仅是一个粗浅的尝试。在专业论证的推动下,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应该体现这一发展趋势。

第二,可以和中学课改接轨,培养中学历史教育所需要的优秀师范毕业生。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的思想指导下,教育部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如果说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续和升华,那么,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就必须接过中学课改的接力棒,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这不但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本身提出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崛起重任的大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因此,改革大学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教学模式,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中学课改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挑战,满足课改后进入大学学习的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本项目组成员与中学日益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将继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联动与进步。

第三,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师范院校是为中学教育培养人才的。在就业形势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中学课改的实际需要,培养出适应并且能够推动中学课改的新型人才,那么我们就会为师范生将来就业铺平道路,使他们成为各个中学竞相争夺的优秀人才。对于地方师范学院的师范生,与名校毕业生的竞争以什么取胜,竞争力的培养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酝酿和发力。可以说,课堂教学模式是地方师范院校人才质量培养的核心和关键。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中心的教育需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上的主动行为,也应该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常态行为,更应该成为一种人生理念,贯穿于终身教育的始终。在竞争激烈的多元化社会,大学生面临多元的选择和去向,无论是考研、从教还是自主择业,都需要积极主动的自我规划,聚焦努力。这种主动自觉精神在课改课堂上得到挖掘和培养。

第五,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历史学核心素养的内化。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作为一名教师,这些素养在从教之前就应该已经具备和内化了,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师范生的参与和体验,没有相应的经历、体会、感动和认知,不会有深刻的内在体验。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弥补了这种单纯灌输却效果不佳的不足,使历史学科素养在大学期间就能够深入内化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参考文献:

1.(美)亚瑟·科恩著,李子江译:《美国高等教育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3.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黄牧航:《高中历史教学与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5.姬秉新:《历史教育学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6.(美)洛克菲勒著,张占磊编译:《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2年。

7.杜威:《杜威五大演讲》,载《胡适著译精品选》,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8.李炳亭:《高校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

9.李稚勇、王正瀚、陈志刚:《历史教育学概论——中学历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本文作者:于卫青,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