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生三世,此债绵绵

国王当“老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缘起

毋庸置疑,英国是世界史上第一代全球性大国。读英国或者西欧历史会给人强烈的跳跃感,颇有穿越的感觉。如果可以站在1640年的伦敦,那么,即使英国击溃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你也不可能看出这个国家将在接下来的百年中引领世界,成为新一代日不落帝国。

约翰·克拉潘在那本不朽的《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中为我们阐明了英国最发达的呢绒和亚麻布纺织业究竟是何景象——手工业工场分布在广袤的“农村”,所谓“工场手工业”就是这个时期的英国纺织业。这个时候英格兰和苏格兰全部人口加在一起不过300多万。1600年前后,伦敦只有15万人,当时,一个人口过万或者人口超过5000的地方就是大城市了。

反观中国,早在宋徽宗在位期间,汴梁就已经是人口高达百万量级的城市了。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天下有户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口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众所周知,有人才有市场,才有生产力,才有一切!按黄金价格计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财政收入达到150850100贯,约折合7.5亿克黄金,折合人民币2000亿元左右,如果考虑当时黄金生产能力与今天的差异和当时的人口基数,那么这个数字远高于2000亿元。

在一系列数据面前,我们甚至不需要经济学常识就能判断中国宋朝较几百年后的大英帝国更具备活力。

历史只有一件事永远真实:这里不存在假设。

中国宋朝终究没能演进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在经济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用很多种方式试图对“李约瑟难题”进行解释,至今没有一个被各方接受的结论。很多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只有现实,我们也只能顺着金融的逻辑剖析历史长河中的点滴浪花。

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如同人生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体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无论人生还是历史,有时候都是痛苦的。

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英国,英伦大地并不富裕,陷入窘境的不仅仅是普通人,还有王室和贵族。连年不断的战争耗尽了王室财富,1561—1640年,短短80年间,英国王室被迫卖掉了3/4的土地。1593—1603年,都铎王朝的最后10年,英国通货膨胀率较几十年前上升了3~4倍,要知道,在近代之前的西欧史中,通货膨胀是极为罕见的。

在任何时代,社会阶层向上的通道都不可能真正关闭,此时的英国,唯一处于上升态势的只有新兴资产阶级。很遗憾,所谓新兴资产阶级并非影视剧中的商业巨子或大亨巨富,更不是托拉斯般的巨无霸,他们中大多是最普通的中小工商业者,甚至有人出身农奴。

阶层跃迁历来都是引人入胜的话题,每次读到这些故事,我想到的最多的是现在的小微企业:一国经济的真正实力不在于有多少世界500强企业和巨无霸,而在于小微企业的存在。芸芸众生、万家灯火才是真正的俗世,只有小微企业有机会成为巨无霸,一个国家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说:“小微强则国更强。”

让我们继续看这个时期的英国。尽管英国即将走向世界历史的前列,但此时的斯图亚特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英国王室在欧洲本来就属于“贫困户”,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1588—1603年),英西战争、登基大典等耗费了大量财富,詹姆士一世如此评价当时的窘境:

我知道国家肩负沉重的负担已持续20年甚至更多年了,它正变得日益贫困。还有什么比一个政府能得到支持,一个君王能够支付得起为保卫和平与安宁所必需的(战争)费用更好的事情呢?如果没有一个特别的办法来增加政府的收入,那么政府必将面临毁灭的境地!

站在历史大峡谷的缝隙之上,国王詹姆士一世却没有任何感觉,他确实找到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增加政府收入,确切地说是增加政府现金流,那就是借钱。简单来说,詹姆士一世的一生是借钱的一生,用各种方法借钱,不择手段地向国民借钱(请注意,不是征税,就是单纯借钱)。

詹姆士一世活着的时候借钱借到天昏地暗,花钱也花到天昏地暗,此君死于1625年,把烂账留给了子孙后代。在任何时代,任何人借钱都要有限度,无论个人还是国王,超量透支信用都不是一件好事,何况詹姆士一世经常借钱不还。有部电视剧名叫《三生三世枕上书》,有时候信誉透支的恶果也需要还三生三世,王室也不例外。

替詹姆士一世还钱的人则是查理一世和詹姆士二世,还钱的代价是两次改写世界史的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光荣革命。如果詹姆士一世看到身后事,不知道他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不会后悔。

詹姆士二世和光荣革命要等一等才说,先说说查理一世与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查理一世在英国史、欧洲史乃至世界史上的名声都可谓如雷贯耳,不仅因为他在位期间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还因为他是一位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被砍掉了脑袋的国王。当然,1625年,查理一世在登上王位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会有断头的命运,他只知道自己在英国国内已经很难借到钱,国内利率有时甚至飙升至30%。在利率如此高的环境下,王室主要收入只有领地地租、英国贵族捐赠和关税(包税制)等,而支出却要对付全英国的烂摊子。

“英明”的国王想到了另一个途径——宗教收入,由此激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宗教之争,其巨大的冲击力彻底改变了英国社会。

17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困窘并不是最糟糕的景象,最糟糕的是无处不在的宗教之争。当时,英国国教与清教(属于加尔文宗)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清教徒认为,只需要自己承认信仰上帝就可以独自与上帝“沟通”,这一点有些类似于佛教中的“禅”;相比之下,英国当时的国教教徒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与上帝沟通,需要依靠主教主持的很多繁缛的仪式。当然,主教做这么多事肯定不是免费的,教徒必须为此支付很高的费用。

宗教之争最后一定可以归结到经济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国王的钱包。英国国教不承认教皇,英国国王是英国最高宗教领袖,教徒为教会支付的费用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税收。

信仰上帝需要钱吗?国王可以把信仰当作税收吗?

关于这场宗教之争,历史文献中的各方观点已达成共识:清教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国教代表王室与封建贵族;清教与国教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进步势力与落后势力的斗争。关于这种争论,马克斯·韦伯更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了一个惊人论断:清教思维有利于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发展,清教徒认为上帝只垂青有成绩的人,赚钱本身就是此岸的责任;既能赚钱又能得到上帝关注,新兴资产阶级的赚钱动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从金融角度看历史,需要分析各方利益。

清教徒的出现一定不利于查理一世增收;查理一世增收又不利于大家的钱包,这种行为理所当然地遭到新兴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谁会愿意将自己辛苦所得的财富白白奉献?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考虑,人们更愿意信奉清教——尘世本无世俗主。

矛盾愈演愈烈,终于……

1637年,国教长老会在苏格兰推行英国国教格式的祈祷书。敕令刺激了苏格兰人民原本紧绷的神经。3月,起义爆发,苏格兰起义军宣布“民族圣约”,号召全体苏格兰人民一起向“倾向天主教的英国国教”宣战!

可怜的查理一世,本来就没啥家底,与苏格兰开战一年后大败而回。1639年8月,苏格兰起义军再次逼近英国,查理一世不但借不到钱,还遇到了更尴尬的窘境——1640年,王室一手栽培起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居然“造反”了,就在王室手头最紧的时候,东印度公司突然提出停止对王室贷款!理由是国王授予私人掠夺海外殖民地财富的权力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权威。

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建立庞大海外殖民体系的急先锋,很多教科书在描述这家公司的时候都会提到一条:作为一家公司,它有对外宣战等一系列特权。我告诉大家,除了对外宣战,东印度公司还有另一种特权——该公司发行的票据在市场上可以被视为现金来流通,王室曾明确授权东印度公司掌握王室存款,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地位最高的金融机构,甚至可以被视为中央银行。

获得权力从来都是有代价的,东印度公司必须借钱给王室。如今东印度公司私自毁约,这很不厚道,不用说商业道德,连基本的爱国心都没有:苏格兰起义军兵临城下,它不该在这个时候坑国王吧?

东印度公司断掉了查理一世最后的希望,查理一世只能饮鸩止渴——再次召开议会,讨论征税。人们只知道引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是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其实召开议会的原因是查理一世实在借不到钱了,这才让议会去讨论征收新税。

为了取得议会信任,查理一世被迫下“罪己诏”,承认王室借款不守信用是错误的。在查理一世看来,“罪己诏”只是给议会一个台阶,最终目标仍旧是开征新税,以“合法”的税收替代“不合规”的借款。然而,1640年3月成立的新议会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根本不买账,不但没有讨论纳税的问题,反而重提议会的原则——“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向国民募债或征税”。

借不到钱才召开议会,您这儿不但不收税,还禁绝了借款?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查理一世拒绝承认议会决议,下令逮捕皮姆等议会领袖。结果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直至查理一世断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震古烁今,如今已经被西方供奉在神坛之上,被认为是西方文明或者民主体制的开端。然而,这场被冠以无数美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实很尴尬,即使在西方史学界,指责声也从未停止。最现实的问题是,革命并未给英国带来富强,甚至没有带来“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查理一世断头之后,克伦威尔自封“护国主”,是议会更强大的敌人。

擦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故纸堆中留下的血迹,只留下最世俗的东西,或许结论会更简单易懂。

什么最世俗?

当然是钱。

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东西,也是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单位。这场神坛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其实就是这个最简单的目标。何止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古至今,刀光剑影、炮声隆隆只是战争的表象,战争的目标和本质永远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利益。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今天的美国,无一不在全球发动战争。

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目标是什么?

钱。

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靠的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钱。

教科书可以从正义、非正义等角度区分战争,然而,在开战的一瞬,所有的正义、非正义都要靠经济手段来实现。战争的本质和表象全部是经济的延伸,用和平手段得不到的东西,就在战场上得到,金钱就是战争最强大的动力!

钱、财富或者货币全部与信用相关,有信用就会有现金,就会有现金流,就能打赢战争。一般来说,封建王朝最强大的是国王,正常情况下没有人会怀疑王室或政府的信誉,王室信誉就是钱,就是现金流。

现在的问题是,斯图亚特王朝历代国王过度透支了自身信用,再也借不到钱了。议会抗争让王室明白信誉已不可恢复,于是挑起了战争,试图通过战争强化自身信誉——只要能击溃一切对手,强权照样能带来信誉。

只要击溃议会,强大的王权就再无挑战者,就能给斯图亚特王朝带来各种各样的收益,包括借款,也包括税收。如果查理一世获得胜利,那么英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都可能完全改变。话虽然这样说,但击溃议会需要的恰恰还是钱,王室既然透支了信用,就不可能得到钱。

从开战的一刻起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谁会借钱给一个没有信誉的人呢?没有钱又怎么可能取得战争胜利?

果不其然。

1642年1月10日,查理一世悄悄离开伦敦,到达北方的约克。8月,查理一世信心满满,在诺丁汉升起王旗,挑起了内战。

查理一世向来坚信“君权神授”,以战争的方式要回国王的权力原本就在意料之中,出人意料的是国王的融资方式。

战争当然需要钱,没钱怎么办?

查理一世给出的答案是:借!他旧业重操,又开始向英国人民借钱,抵押物居然是250万亩1亩≈666.7平方米。——编者注苏格兰土地。

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查理一世虽然也是苏格兰国王,但当时苏格兰和英国压根就不是一个国家,苏格兰的土地更不是王室私产,查理一世却拿人家的土地做抵押……一个惯于赖账的“老赖”开出如此价码,有几成可信度?

议会领袖皮姆却很实在,他开出了每年3万英镑的价码,以此换取苏格兰不支持自己的国王。为此,苏格兰起义军与议会新军签订《庄严同盟与圣约》,切断了查理一世的所有希望,保证新军不会腹背受敌。

如果议会新军领袖始终是皮姆,英国光荣革命可能就是蛇足,这个国家就极有可能早半个世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遗憾的是,1643年12月,皮姆逝世于伦敦。此时,查理一世真正的敌人出现了,他就是克伦威尔。

1647年,王军彻底溃败,查理一世则逃亡至苏格兰。苏格兰人对自己的国王很不够意思,以40万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议会新军。此后的结果如今全世界都知道:1649年,查理一世丢掉了人头。

不讲信誉,丢掉的仅仅是一个国王的脑袋吗?

看起来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给英国带来繁荣和富强,新军领袖克伦威尔摇身一变成了护国主,比斯图亚特王朝更加聚敛无度,英国国家财政仍旧是一个烂摊子:1656年财政赤字为80万英镑,1657年达到150万英镑,1658年则高达200万英镑。更可怕的是克伦威尔的货币政策,为了弥补财政亏空,他下令让货币减重。于是,我们看到了时人记录的场景:

坎伯兰委员会和治安法官证实,这个地区有3万户农民没有种子,没有口粮,同时又无钱购买……该地区由于粮食缺乏,许多人死于饥饿,中等财产的人变成了贫民,而原来的贫民,现在则在死亡线上挣扎。

护国主政府的轨迹跟斯图亚特王朝差不多,不但无法在国内征税,在大商人手中也借不到任何贷款。无论是护国主还是国王,失去融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失去了统治能力,结果就是克伦威尔的儿子被迫让出了护国主宝座。

经过一系列更迭与妥协,1660年,查理二世在荷兰布雷达发表宣言,斯图亚特王朝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