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创新点及不足

(一)创新点——对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技术的探索

本书对地方财政配置效率的研究以估计公共需求为基础,提出以偏好匹配的程度作为评价财政支出配置效率的标准。在实证研究中,以经典“中间投票人”理论为基础,利用联立方程系统模型实证估计各个公共商品需求,通过比较公共需求量与实际财政支出量之间的差异程度,设计偏好匹配指数,进而运用多项Logit模型,对地方财政支出配置效率实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以往绝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财政支出技术效率时,采用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法,但该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考虑外生环境因素和随机冲击因素对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更为科学的三阶段Bootstrapped DEA方法,该方法通过过滤外生环境的影响和控制随机冲击,对初始DEA效率计算结果进行了偏误纠正,使得DEA的结果更接近实际。

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效率存在空间外溢,本研究利用空间计量技术,对地区间财政支出效率的空间依赖进行了实证研究,尤其在研究空间关系及效率影响因素时,采用了更为科学的空间Durbin模型。

(二)研究的不足

财政支出效率的研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它不仅包括本研究中微观层面的项目支出效率的研究,还涉及宏观层面的研究,比如公共部门规模与私人部门规模间适度配置的问题,还涉及各个项目间财政资源配置的问题。因此,要完整深入地研究财政支出效率是一项有意义但却繁重的任务。

本研究虽然对财政效率的实证评估做了一定的贡献,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和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以特定公共部门支出作为效率评估的对象。实际上,以部门作为效率评估对象时会存在问题,因为财政支出是一个整体,按照部门所执行的功能进行的资源配置并不能完全反映财政支出整体效率。必须承认,部门间效率存在外部流动性[11],交通部门财政支出效率不高,不能归咎于交通部门一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交通部门的财政支出效率不高或许是必要的,因为它的效率不高若能促进整体财政支出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则它的效率就应低一些。

第二,本书中只考察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交通运输等方面财政支出,并不能涵盖地方支出的全部。另外,这些公共商品实际上大部分属于准公共商品,按照一般经济学理论,准公共商品的提供方式应该是政府和私人部门联合提供,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投入产出的属性,以及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间是否存在替代关系,抑或互补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在我国财政理论界,“公共商品”有多种叫法,如“公共品”“公共物品”“公共产品”等,本书统称“公共商品”。

[2].技术效率是从英文“Technical Efficiency”直译得到,其含义和中文中的“生产效率”基本相同。

[3].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公”和“私”的分离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公共财政有助于厘清“公”和“私”的关系。

[4].至于增长的人均量还是总量,瓦格纳并没有明确指出,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法则”进行了各种实证研究。

[5].本书所研究的财政支出为一般预算内支出,但不包括转移支付部分,因此本书的具体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

[6].选择从2007年开始的原因是我国预算编制科目调整是从2007年的预算开始的,从而能够保证预算支出科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7].本书中的支出数字中不包括基金和国有企业的支出。

[8].吴俊培:《财政支出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3年第1期。

[9].王克强、刘红梅、陈玲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开发研究》2006年第5期。

[10].解垩:《政府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6期。

[11].此处“流动性”可理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