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语教育学领域中的祈使表达研究

日语教育学领域中也有很多关于祈使表达的研究。其主流是调查现代日语会话中祈使表达的构造和使用时的策略,以及分析比较日语学习者母语环境中的表达与日语母语者的表达。其中,关于“请求”的研究最为多见。

6.1 有关日语母语者祈使表达的会话结构和使用策略的研究

对日语母语者祈使表达的会话结构和使用策略进行探索的代表研究有村上京子(1991)、Kyi Tida(2004)等。

6.1.1 村上京子(1991)

村上(1991)以29名日本成人为对象,运用剧本调查法,即在提供具体的会话场面以后,请调查者用自由的方式记录语言的使用情况这一方式调查了6个生活场面中所使用的要求表达。该研究着眼于说话前提中的心情,即心理活动,通过将心理活动绘成流水图分析了要求表达的会话构造。根据村上绘制的流水图可以发现,日本人在说出要求表达之前,喜欢采用先引起对方注意,然后预告、提示话题,说明情况等方式做好铺垫。

6.1.2 Kyi Tida(2004)

Kyi Tida(2004)则是聚焦于难以进行请求时的请求表达,从表达结构、表达的前提条件、表达策略和表达的展开4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该论文将请求的表达结构分为开始语、正题、结束语,并对表达的前提条件规定为以下3条。

(1)请求的妥当性(请求的内容、立场和上下级关系、亲疏关系和心理状态);

(2)对方的实现性(对方的能力和状况、行动的负担和行动后的得失、对方的好意程度);

(3)请求者的必要性(请求的重要性、不成立时的为难程度)。

接着该文从请求者和被请求者的相互行为的观点出发,利用电影和电视剧的剧本,调查分析了请求表达的表达策略和表达展开,并将请求表达的表达展开过程模型化为图1-3和图1-4。

图1-3 请求表达的表达展开过程图(进行请求以前的过程)注23

图1-4 请求表达的表达展开过程图(请求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注24

最后,作为难以请求时的解决办法,该论文提出了边窥探对方的反应,边进行“探路(地ならし)注25”,请求的“状况说明、状况询问”,叙述“必要性”“负担程度”等表达策略。

村上和Kyi Tida的研究,不是仅仅停留在祈使表达的主体要求部分,而是在会话的展开过程中观察祈使表达的结构特征,探明了日语母语使用者为达成祈使目的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推进谈话,解释了因会话参加者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展开的各类发话内容各自起到哪些作用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能够更加动态地抓住祈使表达的特征,从而在翻译和语言教学中更为恰当地运用。“请求”这种祈使表达,和单纯的命令不同,其中夹杂着各种因素,所以会表现出各种复杂的和耐人寻味的语言事实。今后,应该以“请求”表达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他的祈使表达也展开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

6.2 有关日语和其他国家语言中祈使表达的对比研究

在对比调查现代日语和其他国家语言中祈使表达的研究当中,日中和日英的比较对照研究最为盛行。除此之外,日韩、日德、日泰等语言中祈使表达的对比研究也在逐步展开。

6.2.1 有关日语和汉语祈使表达的对比研究

有关汉语和日语祈使表达的比较研究有林淑珠(1982)、浜田麻里(1995)、谢恩(2001)、王志英(2005)、毋育新、郅永玮(2010)等。

林淑珠(1982)从礼貌尊敬的程度出发,比较分析了汉语和日语的命令、请求表达。其结论是“日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助动词来构成多种表达形式、尊敬程度,而汉语由于是独立语,不存在动词活用,敬语中也没有专门的助动词,所以比较难以进行委婉表达”。也就是说,汉语和日语的祈使表达受各自语言结构的影响相当大。

浜田(1995)则是以请求表达为中心,结合各种周边现象,更广泛地调查了中日两国语言中的“请求”。浜田从文学作品和电影中收集“请求”的例句,参考Brown & Levinson的研究方法,将请求表达和礼貌理论结合起来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补偿对方的负面面子时,汉语和日语母语使用者都喜欢运用“减轻对方负担”“表明不想束缚对方的意志”“明示所受恩惠”等策略。

谢恩(2001)以中国和日本的大学生为对象,运用会话试验和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的方法,调查了社会力量、社会距离和行动的负担程度都很低的“请求”场面中提出“请求”前的会话展开过程,从会话的层面上整理了汉语和日语提出请求的铺垫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日本人在会话中,将补偿听话人负面面子的语言使用规则放在第一位,按照“用感动词唤起注意”→“确认行动实现的可能性”+“说明情况等前期补充”的顺序来开始请求。另一方面,中国人在会话中,将满足听话人正面面子的语言使用规则放在第一位,在用名词唤起注意后就直接开始提出请求。

王志英(2005)从语用学和对人功能论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影响祈使表达的各种构成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将祈使表达分为命令、请求和劝诱三大部分,比较了汉语和日语中这三种表达的成立条件、特征、利益关系等。同时,该论著中还对祈使表达中出现的动词、常用搭配的形容词、副词、语气词进行了比较。最后,该论著指出:在汉语中,说话者为让自己的请求获得成功,常使用暗示等不直接说出自己欲望的语言表达;而在日语中,主要是通过语言的结构来追求如何更尊敬对方,如何更谦逊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请求。

毋育新、郅永玮(2010)以东京外国语大学宇佐美麻由美教授提出的话语礼貌理论为依据,讨论了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日语请求行为表述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30组中国日语学习者与20组日本母语者请求行为表述的比较,发现在请求行为的“顾虑、前话题插入、后话题插入、再请求”等表述连锁链中存在着显著差异;对请求行为的“基本态”认定后发现在日语母语者的会话中存在“引起注意—顾虑—情况说明—请求—辅助行为—追加说明—后话题插入—结束会话”8个表述过程,而中国日语学习者只有“引起注意—情况说明—请求—辅助行为—追加说明—结束会话”6个表述过程。表述连锁链中存在差异是中国学习者的主要问题点,其原因在于对请求行为“基本态”认知不当,显示了恰当认知目标语言中各种语言行为的“基本态”在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汉语和日语在语言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规则也有许多共通点和不同点。在翻译研究和教学的时候,应该特别留意这些特征,从而避免误解和摩擦。

从发展语用学的观点来调查中日祈使表达的研究有水野薰(1996、1997)。水野(1996)从“请求”言语行为的侧面调查了中级水平日语学习者的中间语言(interlanguage),通过比较分析学习者的汉语和日语,探讨了学习者如何根据实际状况来运用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语用学知识使语言表达发生变化,以及该种运用能力是否受目标语言掌握程度的影响等问题。其调查方法是设定了与被请求者的人际关系、社会职能关系不同的6个场面,请被调查者轮流说话的同时进行录音。说话的主题是“借撰写硕士论文必需的重要资料”。该研究将从录音带中抄录下来的会话资料分为主体请求部分(request sentence)和位于主体请求前后的,体现说话人照顾对方情绪的语言特征部分,对这两个部分的使用频率和连续次数进行了调查。在分析“照顾对方情绪的手段”以后所得出的结论是:(1)进行请求行动时的语言使用和社会状况有关联;(2)学习者的请求的语言表达受目标语言掌握程度的约束;(3)语言表达的基本句型掌握先于对社会语言学相互作用的认知。

水野(1997)从directness和perspective 的观点出发,继续对水野(1996)中所获得的会话资料中“主请求”部分进行了调查。该论文通过观察汉语和日语中的不同场面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变化,分析了请求者在各个场面中受到语用学规则的约束程度,然后得到了和水野(1996)相同的结果。但是其分析结果中有两点耐人寻味的地方:(1)关于directness,在整体的表达形式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日语多用“请求”表达,汉语多用“可能”表达。(2)关于perspective,汉语并不重视通过语言形式强调一方行为者的作用,表达的重点在于客观描述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在中文的“主请求”中运用perspective的概念似乎并不恰当。

如上所述,关于祈使表达的发展语用学研究,有助于避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产生摩擦,使语言学习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特别是从理论的角度追踪汉语的“可能”和日语的“请求”的联结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单纯记述现象的发展方向。

6.2.2 有关日语和英语祈使表达的对比研究

日英祈使表达的对比研究中,代表性的论著有原口愚常(1978)、井出祥子等(1986)、北尾健治等(1988)、Rose(1992)、西光义弘(1993)等。

原口(1978)从日英命令句的性质和使用范围、命令句和广告、肯定命令和否定命令等方面分析了日英命令句的差异。

井出祥子的研究小组从使用怎样的表达来实现“请求”这一角度出发,对比调查了日本和美国大学生进行“请求”时的敬语行动,北尾健治的研究小组则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日语和英语中的“请求”表达。

Rose(1992)中以日本和美国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完成会话试验和多项选择问卷两种问卷调查。在多项选择问卷中设置了四个选项,即直接请求、习惯性间接请求、非习惯性间接请求(给出暗示)、回避请求。调查结果显示,与美国人相比,日本学生较少使用给出暗示的方法,所以其请求也显得更直接。

西光(1993)对比考察了日语和英语中请求表达时的间接言语行为,从而整理出日英两国语言中最基本的语用学策略使用手法的不同。

6.2.3 有关日语和其他外语祈使表达的对比研究

日语教育学的研究当中,除了从以上几个代表性的角度对祈使表达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外,还有对日语和韩语、日语和德语、日语和泰语中祈使表达等进行对比考察的研究。

如严廷美(1997)从礼貌性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日本和韩国请求场面中使用的Hedge表达的男女差异。田中优子(2004)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出日语和德语中因说话人各自的属性以及各种场面等不同而产生的请求表达实际使用状况的不同,然后通过分析决定语言表达礼貌性的决定因素,从而提出了与礼貌程度相应的语言表达的区分使用模型。Prīyā <Ingkhāphirom Horie(1995)调查比较了日语和泰语中请求表达的句型和表达模式等的差异,并分析论述了泰国的日语学习者和日本的泰语学习者在请求表达理解上的问题点。

综合上述研究可知,目前祈使表达对比研究所进行的范围还有所局限,作为日语研究和日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今后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与更多的外国语言所做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