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流动状况
- 马莉萍
- 2174字
- 2025-03-31 07:37:10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为适应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做出了大规模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决定。政策实施以来,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大。《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1],不仅完成了马丁·特罗[2]标准下由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快速过渡,也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图1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可以看出,从1999年开始,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均大幅增加。200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到134万,到2018年则迅速增加到820万。
图2展示了1998年以来不同学历毕业生的规模变化,可以发现,本科生和专科生毕业人数的增速远远高于研究生毕业生。
与高校扩招相伴相生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1—201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高达10.5%,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2001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进入起飞阶段,2017年接近8000美元,2019年超过1万美元。2010—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测算表明,中国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可能丧失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2012年第三产业在增加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第三产业在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51.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伴随的是就业结构的改变,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70.5∶17.3∶12.2转变为2016年的27.7∶28.8∶43.5,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最多劳动力就业的产业,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尤其是金融、IT、科技、教育、卫生、政府等受高校毕业生求职青睐的行业。从这一角度看,中国产业升级换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另外,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迫切需要一些高技能人才。

图1 1978—201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和毕业生规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1998—2017年全国各学历教育毕业人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极大提高了国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技术创新、技术吸收、技术应用的关键要素,这一转型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毕业前不能落实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毕业即失业”“史上最难就业季”等说法不绝于耳。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自2003年开始每隔一年开展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在8次调查中,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比例都在40%上下波动。2013年以前,除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2009年高校毕业生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比例为34.5%,其他年份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比例均保持在40%以上。2013年以后该比例下滑到40%以下,尤其以2015年的比例最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继续接受教育和出国留学的需求一般会扩大。8次调查中,高校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出境的合计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最低点15.1%上升至2017年的最高点26.3%。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在毕业生就业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及以后这3项的合计比例都达到两位数,2015年更是达到最高值,占比合计25.4%,说明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愈加多元化。
表1 大学生毕业时的去向 单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核心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雄厚人力资本的载体,若不能充分就业将造成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有效利用高校毕业生资源也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能否从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向创新型发展模式,关系到能否成功进行产业升级并将中国由制造业大国打造成制造业强国。
对大学生流动行为的研究出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初衷。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国内一些学者试图从流动的角度解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发现“孔雀东南飞”现象,即毕业生对工作地区的偏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毕业后集中流入东部、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就业,而只有极小比例的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农村等地区就业[3]。而随着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这种就业地域失衡现象越来越突出[4]。同时,还有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找寻是沿着地域—行业—单位的路径进行的[5],即先确定就业的区域范围,再在此范围内锁定目标行业和单位。可见,要想解决当前“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同时存在的矛盾局面,必须首先了解毕业生流动选择的特点、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并富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的流向进行引导,鼓励毕业生流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区、部门和行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基层服务的政策措施,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等,并对到中西部农村基层服务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这些政策是否发挥了作用?对毕业生的流动选择是否产生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效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仍缺乏强有力的数据和实证研究作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