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流动状况
- 马莉萍
- 1103字
- 2025-03-31 07:37:16
第三章 从就学到就业的流动模式
基于人力资本流动理论的相关研究会发现:即使考虑了个体人力资本的差异以及地区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前期流动与后期流动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会因当地工资差异的不同而不同[1]。以具有大学学位的劳动力为例,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先离开家乡所在地到一个新地方上学,这种经历使得他们在工作机会出现时比较容易再次流动。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人选择流动到新的地方就读大学本身就说明他们流动的心理成本比那些选择不流动的人的心理成本就低,或者说更加偏好流动,于是,有过流动经历的人再次流动的可能性就更大。
Faggian等以苏格兰和威尔士76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由家乡到大学所在地再到就业地的三阶段流动,结果证实了 Da Vanzo关于“后期流动与前期流动相关”假设[2]。Kodrzycki 也发现,那些不在家乡所在地读大学的毕业生与在本地读书的毕业生相比,毕业5年后在外地就业的可能性要多54%;出生后到高中期间跨州流动过的毕业生与那些从未流动过的毕业生相比,毕业5年后不在高中所在地就业的可能性多17%,毕业5年后不在大学所在地就业的可能性多8%;而高中到大学之间流动过的学生与那些没有流动过的学生相比,毕业5年后在大学所在地之外就业的可能性多31%[3]。Groen对这一问题研究则发现,尽管在某州上学对毕业后5—10年内在该州就业的影响显著,但从其大小来看影响力不大[4]。
关于对就业流动与就学流动关系的解释,有的学者将其归因于个体自身的自选择[5],而Greenwood则从教育结构的角度对此进行解释。他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就学流出率低的地区,就业流出率也很低,以至于净流量相对于总体发生流动的劳动力人数来说很小,地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整体效率较低[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的结构可能是影响就业流动的因素之一[7],大学不仅扮演着将潜在的人力资本输送到该地区的“导管”作用,还承担着促进毕业生在毕业后留到该地工作的重要职能[8]。
近年来美国针对大学生院校地和就业地选择的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很大比例选择离开家乡到其他地区就读大学,且随着美国大学市场地理界限的不断融合,这种流动的趋势愈加明显[9],而这些学生中有很多在大学毕业后也没有再回到家乡就业[10]。于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留在本地就学继而就业,近年来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本州学生的奖学金计划,希望通过降低学费来吸引更多的本州学生留在本地就学,继而毕业后留在本州就业。一些研究证实了奖学金计划对于留住本州学生在本州就学的成效[11],但是由于美国劳动力市场较高的流动性,该计划对于留住毕业生在本州就业的影响并不乐观[12]。
接下来,本章将把大学生的就学流动和就业流动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分析这一流动过程的不同模式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