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跨省就业流动特征

表2-1反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及跨省流动情况。其中,第一列数值反映了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即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哪些省份就业;第二列数值反映了在某地就业的毕业生中有多大比例是当地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即院校地就业的比例;第三列和第四列数值分别为由其他地区院校毕业而流入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占本省就业毕业生人数和占全国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反映了跨省就业的毕业生流向及本地吸纳外地院校毕业生的能力。

从第二列数值在各地区就业毕业生中的本地院校生比例来看,总体上有74.5 %的毕业生是本地院校毕业的学生,其中,在京津沪、东部(除京津沪)、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留在院校所在省份就业(即未发生就业流动)的比例分别为72.1%、73.2%、79.8%和71.1%。也就是说,在各个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有3/4是本地院校培养的学生。从地区内各个省份的比例来看,有27个省份的院校毕业生在就学地就业的比例超过了50%,其中25个省份的本省就业率超过了60%,其中,在院校所在省就业比例最高的省份为东部的辽宁,中部的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均超过了80%。最低的地区是西部的青海,但仍接近40%。可以看出,尽管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在各个地区和省份间存在很大差异,但绝大多数毕业生并没有发生跨省就业流动,而是选择留在院校所在省份就业。

表2-1 就业地区分布与跨省就业流动

注:(2)+(3)=100;(4)=(1)×(3)。

资料来源:由《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整理而得。

与第二列数值相反,第三列数值则反映了在各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来自外省份院校比例,即跨省就业比例。尽管西部地区的跨省就业的比例很高,但是否流入的毕业生最多,还取决于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此,通过将(1)和(3)相乘,便得到了(4)由外地院校流入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占全国就业毕业生的比例,这一比例反映了那些发生跨省就业流动的毕业生的流向。

吸引外省份就业毕业生比例超过全部就业毕业生人数0.9%的省份共有7个,分别是东部地区的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中部的河南,也就是说,这些省份是毕业生跨省就业较为集中的流向省份,其他省份吸纳的就业毕业生比例则相对较少,均不足全国就业毕业生的人数的0.9%。

上述以跨省流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揭示了以下两点主要结论:第一,大学生毕业时的跨省就业流动性并不高,而是倾向于留在院校所在省份就业;第二,那些发生跨院校所在省就业流动的毕业生,多集中流入东部沿海地区的几个省份就业,中西部地区吸纳的外地院校毕业生虽相对于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而言较高,但相对全国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来说却少之又少。这两条结论告诉我们,所谓大学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判断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绝大部分孔雀并没有“飞”,而是出于东南又留在了东南,而小部分“飞”了的孔雀则的确多“飞”往了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