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流动状况
- 马莉萍
- 1572字
- 2025-03-31 07:37:12
第一章 就学流动
一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
在当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国际环境下,高等教育资源越来越成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高等院校存在与否以及以何种形式存在,会对社会、文化、科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如何将高等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作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构和场所,它们分布在哪里,学生就会为接受教育而在哪里聚集。如果本地的高等教育资源无法满足需要,就会发生为就学而产生的流动迁移。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地区间的就学流动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影响。
中国高等院校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学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文化名城或具有显赫地位的中心城市[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大学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同时,政府又在各大行政区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如华北的京津、华东的沪宁、东北的沈阳新增一些高等院校,这对后来国内高等教育高度集中分布的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关于高等院校区域布局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近年来才逐渐丰富起来。总的来说,研究结论分为两类:一类认为高等教育规模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不平衡性明显[3],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负担了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如陕西、湖北,而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所负担的高等教育规模却很小,如广东、浙江[4]。另一类则认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东、西部地区,且不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衡,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省内:高等教育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会城市聚集过多,而在地级市的分布密度过低[5]。
在分析大学生的就学流动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目前中国大学生在全国各个省份的分布情况,这也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资源在各个省份的布局情况。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基本符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而西部最低的情况。位于西部地区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仅占全国大学生的20%。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分别占全国大学生的45.1%和34.7%。
从区域内的各个省份来看,西部地区的新疆、宁夏、西藏和青海四省所培养的毕业生比例最低,均不足全国毕业生总人数的0.5%;其次是新疆、甘肃、贵州和云南;而四川和陕西在西部地区中的比例遥遥领先,两省所培养的毕业生总数超过全国毕业生的9.0%。中部地区的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培养的毕业生比例相对较高,湖北省高校的大学生比例占全国大学生的7.5%,而最低的吉林省,仅有2.3%。培养大学生人数最多的东部地区中,仅山东和江苏两个沿海省份培养的大学生就超过了全国大学生的15%,位居其次的是河北、广东等省,比例最低的海南,仅有0.4%。这说明,从规模上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东部和中部集中的特点比较突出,西部地区的个别省份也培养了较多的大学生,但是新疆、西藏、青海等省份所培养的大学生很少。
那么,这些学生是从哪里来的?是本省生源的学生还是从其他省份流入当地的学生?流动的方向如何呢?为了分析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大学生就学流动的关系,本章选取各院校所在地区的本地就学率这一指标来刻画各院校地区中有多大比例的学生为本省生源,即没有发生就学流动。同时,选取各地区的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每亿元 GDP的在校生数以及每万人口的在校生数作为衡量各地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每亿元GDP的在校生数反映的是当地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对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数值越高,说明相对当地经济发展规模来看,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负担较重;反之,则说明相对当地经济发展规模来说,高等教育规模较小,负担较轻。每万人口的在校生数反映的是当地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对其人口规模的情况,数值越大,说明相对当地人口规模来看,高等教育规模还比较大,受教育机会相对充足;反之,则说明相对当地人口规模来说,高等教育规模较小,受教育机会相对不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