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篇章结构

本书的前三章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普查数据分析毕业生从就学到就业的系列流动行为特点。

第一章首先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并由此分析因高等教育资源在质量、层次、类型等方面的区域分布特点所引发的大学生的就学流动特点。其次,从地区层次入手,关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外的其他地区特征,如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费成本、失业率等因素对大学生区域流动规模和比例的影响。最后,从个人层次入手,分析跨省就学和省内就学大学生的特征差异。

第二章重点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动行为。首先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偏好和就业地的分布特征,其次分别从跨省就业流动和跨籍就业流动两个方面介绍毕业生的就业流动选择,最后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分析了毕业生的城乡、部门、职业流动选择。

在分别介绍就学流动与就业流动特点之后,第三章将就学流动和就业流动联系起来视为一个连续的流动行为,呈现高校毕业生由生源地到院校地再到就业地的系列流动行为,总结大学毕业生就学—就业的流动模式,并揭示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与生源地、院校地之间的关系。

本书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从与流动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即相关政策入手,关注返乡流动、基层就业以及逃离“北上广”三种特殊的流动行为,探究行为背后的机制和原因,并试图从政策评价的角度探讨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其中,第四章呈现了中国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的特点、趋势、去向,通过建立计量模型研究返乡就业的影响因素,探讨返乡就业决策的性别差异,以及重点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决策机制。

第五章首先梳理了从中央到地方基层就业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分别总结了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的特点;接下来分析在此政策背景下中国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比例、趋势以及群体差异,以及在不同基层就业政策下,毕业生基层就业行为的差异。

第六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的政策背景下大学生的留京选择,并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分析落户北京的大学生群体特征;然后选取某重点大学作为分析对象,通过访谈细致深入地分析重点高校大学生的留京意愿及决策机制。

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从收入和工作匹配两方面来梳理流动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第七章绘制了分学历的流动收入曲线,并采用工具变量的方法消除内生性,客观、准确地估计就学流动与就业流动的收入效应。第八章从学历匹配、专业匹配、预期匹配三个方面刻画工作匹配,采用计量模型分析流动对工作匹配的影响,并分析了匹配的工资溢价以及对不同群体的作用的异质性。

第九章和第十章则超越地区流动的范畴,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探索职业和地区两方面的代际流动状况。第九章重点关注大学毕业生与父辈之间的职业代际流动,从体制内单位这一特殊职业类型切入,验证了体制内单位的代际传递现象,并结合教育、家庭、在校表现、求职渠道等因素分析了体制内单位代际传递的机制。第十章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地区级别代际流动,即相对父辈就业所在地级别的纵向流动,呈现了地区代际流动的方向、比率和级别,以及不同学历毕业生在地区代际流动方面的差异。最后结合计量模型分别分析了生源地到院校地以及生源地到就业地的地区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


[1]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 //www.moe.gov.cn/jyb_ sjzl/sjzl_ fztjgb/201807/t20180719_ 343508.html, 2018年7月19日。

[2]马丁·特罗在1976年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15%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50%时,进入普及化阶段。

[3]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岳昌君、周俊波:《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4]钟秋明、文东茅:《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失衡及其对策》,《求索》2007年第9期。

[5]孟大虎:《风险条件下的个人选择与大学生就业》,《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1期。

[6]Ravenstein E.,“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889, 52: 241-301.

[7]蔡昉:《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6期。

[8]岳昌君、周俊波:《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9]Faggian, B.A., McCann., P.&Sheppard,“An Analysis of Ethnic Difference in UK Graduate Migration Behavior”,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6, 40: 461-471.

[10]Sjaastad, L.A., “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70: 80-93.

[11]岳昌君、周俊波:《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12]Schultz, 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3):1-17.

[13]McConnell, C.R., Stanley R.B.& David A.M., Contemporary Labor Economics, 9th.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10.

[14]Da Vanzo J.,“Repeat Migration in the Unitedt States: Who moves Back and Who Moves 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3, 65: 552-559.

[15]Todaro, 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69: 486-499.

[16]Doeringer, P.B., Piore, M.J., 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M.E.Sharpe, Inc, 1971.

[17]Ravenstein, E.,“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889, 52: 241-301.

[18]D.J.Bogue, Principles of Demography, New York, Wiley, 1969, pp.Xiii, 917.

[19]McConnell, C.R., Stanley R.B.& David A.M., Contemporary Labor Economics, 9th.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10.

[20]Mincer.J.,“Family Migra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8(10):749-774; Costa, L.C.& Kahn, M.E.,“Power Couples: Changes in the Locational Choice of the College Educated, 1940-1990”, Quarterly of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287-1315.

[21]岳昌君、周丽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003—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