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宗七祖青原行思研究
- 习罡华
- 1457字
- 2021-01-05 14:19:04
前言
我自学士至博士阶段都研究克什米尔问题,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诠释它的产生、演变和持续。2008年博士毕业之后,我回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从事历史教研工作,研究方向准备从世界史转向地方史。恰在此时,刘贞同学找我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我对她说:“你是安福人,为家乡做点贡献,就研究你的本家青原行思吧。”我给刘贞定的论文题目是《行思述评》。为了指导刘贞撰写学士论文,我深入查阅青原行思的史料,发现他居然是我国宗教和文化史上一泓深不可测的古井,大有文章可做。
通过考察青原行思的身世、公案和作品可知,他出身于“公侯将相府,忠臣学士家”的贵族豪门,其家族“自西晋肇基以来,仙佛将相,班班迭出吉州,共振家声远;由泉陵衍派而后,孝义节忠,承承降美安邑,咸雅世泽长”,他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蒙受浓郁的道教熏陶,使他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和敏锐的宗教悟性。
青原行思是初期禅宗文化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从青原行思“不落阶级”和“庐陵米价”等公案可以推知,青原行思发扬了六祖慧能顿悟禅法的精髓;从“圣谛不为”“不落阶级”“一麟足矣”“金针与人”“床下大斧”等措辞,尤其是从其作品《坐禅铭》和《参同契》的内涵来分析,可知青原行思不仅对语言的锤炼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对南禅的把握臻至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对不同文化的熔铸也具有雄浑圆融的技巧;唐代颜真卿为青原行思道场题名“祖关”,五代人称赞他为“泽中孤烛,火里片冰”,宋代赞宁叙述青原行思门下“禅客繁拥”;五代人安排其唯一嗣法弟子石头希迁“鄙夷怀让”,宋代人评价他“杼轴绝岳”,并将他比作“释迦文佛”;以及现代人议论青原行思“粃糠神会”“灭泯西东”“千古绳规”,可以证明青原行思学识渊博,是当时的禅宗巨匠。
禅宗在刚兴起时经历了双重革命。其一,是六祖慧能头陀禅的《金刚经》革命,发展高峰是洪州宗“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标志着佛教在组织上和制度上完成中国化。其二,是七祖行思文化禅的《易经》革命。青原禅系以《周易》为基础,出于佛教立场,从文化层面融会不同宗派、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优点,试图建立将文化和修行融为一体的“士民禅”:从理论的角度讲是纵横千古,熔铸百家,会通华梵,淹贯三教,合而为一;从实践的角度讲是智慧双运,禅教并弘,僧国兼济,理事圆融,知行合一。这一运动的发展顶峰是青原禅系《参同契》和《五位诀》的创立,标志着佛教在文化上和理论上彻底中国化。这就是禅宗为什么只有六祖和七祖,而没有八祖和九祖的原因。
青原行思的禅学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靖居·弘济”“青原·参同”“庐陵米价”“不落阶级”“圣谛不为”5个方面:“靖居·弘济”指的是忠贞爱国和救世济民,“青原·参同”指的是以《周易》为基础会通华梵,将中外文化融为一体而实现三教合一,“庐陵米价”指的是注重实业产殖和民生国本,“不落阶级”指的是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圣谛不为”指的是脚踏实地和知行合一。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赞颂青原行思所说“邈矣西方教,流传遍中垓。如何皇极化,反使吾人猜。剥阳幸未绝,生意存枯荄”即此意。
由行思开创的青原禅学是隋唐儒道佛三教融合的结晶,它上承三代易学、春战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下启宋元理学、朱明心学、清代朴学和红色文化,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链接作用和下行上升的转化作用。行思禅师的道场和谥号“青原”“靖居”“弘济”3个名称,既是青原禅学会通华梵和民包物我特质的高度概括,也是青原禅学“地方·国家·世界”三环同心圆融通的集中体现。
本书即是笔者近年来研究青原行思部分成果的集结出版,希望对学界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