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宗七祖青原行思研究
- 习罡华
- 1565字
- 2021-01-05 14:19:05
四 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青原行思禅法的形成及其禅风的特点和禅系的发展,与唐初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紧密相关。笔者试图对青原行思和青原禅法做一深入细致研究,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解答我国禅宗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应该从长时段、宽视野和深层次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应该用跨学科方法来进行研究。
冯友兰说:“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23]鲁迅也赞美《史记》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4]对于历史研究而言,首要的是对史料有尽量完整的掌握,但浩繁的史料不可能穷究,研究者唯有从中择取精当之材,再用流畅的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现象做出全面而准确的阐释。
本书打算在搜集和整理与青原行思及青原禅法相关的资料的前提下,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置于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具体背景中,在禅宗不同时代语境下来诠释青原行思及其禅法。基于上述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本书拟采用以下方法来对青原行思及其禅法进行研究:
(一)文献研读法
清代朴学名家阎若璩引友人东海公言说:“古人之事,应无不可考者,纵无正文,只隐在书缝中,要须细心人一一搜出耳。”[25]其子阎咏《先府君行述》也说:
府君读书,每于无字句处精思独得,而辩才锋颖,证据出入无方,当之者辄失据。常曰:“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侍侧者头目皆眩,而府君精神涌溢,眼烂如电。一义未析,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26]
阎若璩所说方法,的确是史学研究基本路径和自信所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还原和认识青原行思的真面目。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就史料的价值而言,正史不如正史以外诸史,正史以外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之群书。”[27]诚哉斯言!越原始和未经改篡的史料越有价值,经过修纂的东西可能脱离其本色。因此,笔者力求在利用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来研究青原行思及其禅法,到国家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和敦煌研究院查阅、收集、整理有关青原行思和青原禅法的文献,辨别真伪,在此基础上对青原行思及其禅法进行研究。
(二)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可以弥补现有文献缺失给科研带来的缺憾。笔者到与青原行思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地区,如他的故里安福县严田乡龙云下村、其道场青原山净居寺及周边地区,石头希迁道场衡山南台寺,南岳怀让道场衡山福严寺,敦煌研究院和莫高窟,及其江西其他著名禅宗道场曹山宝积寺、洞山普利寺、修水黄龙寺、靖安宝峰寺、杨岐普通寺等地,进行田野调查,获得许多珍贵资料。
(三)问题中心法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猜想是人类知识进步和科学革命的重要途径,科学开始于问题,即理论由证伪暴露出问题;从灵感出发,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形成科学理论,然后对各种理论进行检验,从观察和实验中达到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新理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循环往复,周而复始。[28]
青原行思留下来的原始资料稀少而零散,禅宗公案孤立而深奥,前人对青原行思及其禅法的论述也是零碎而不系统,形成大量相关问题。本书以历史上形成的青原行思及其禅法相关主要问题为中心,力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再作探究,按照史学研究的一般逻辑连贯起来,逐个而相互关联地展开论述。
(四)比较研究法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体现,是儒道佛三教圆融的结果,与历史上大量事件具有可比性。本书试图在比较宏观的视野下来研究青原行思及其禅法,将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菏泽神会,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曹洞宗与临济宗进行比较研究,将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以此来探究青原行思的特征,概括青原禅法的本质,以及他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