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型场域与反思性惯习的交互建构: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研究
- 吴俊
- 4104字
- 2024-11-01 17:15:0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1.从二元对立迈向多元融合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自经典社会学时代以来,“社会”与“个人”、“结构”与“行动”的关系问题就是隐含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议题,并由此形成了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二元分化。前者将社会看作是一种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的客观结构,注重从物质上观察、测量和勾画各种结构作用于行动者的自在逻辑或客观规律,从而将个人或群体视为被动消极承受的客体对象,无视身处社会之中的行动者对实践所具有的经验和看法;后者则认为,个人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主体,社会是从个人的决策、行动和认知中涌现出来的产物,透过由世俗的知识、主观的意义和实践的能力构成的类型化与相关性的体系,行动者赋予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以意义,并持续不断地通过有组织的、富于技巧的实践建构着社会世界。
关于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着二元分立的现象,如要么侧重于分析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制度化环境等社会性变量,要么侧重于探讨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动表现等个体性变量。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的学习并非仅仅发生在单个的个体身上,而是同时嵌入在一个社会性的情境之中,这个情境作为一种外在的社会性因素,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设定了大学生的个体性因素发挥作用的框架。对于大学生学习实践研究而言,“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机械论和目的论,结构必然性和个人能动性,这些对立都是虚幻的,每一组对立中的双方都彼此强化;这些对立混杂在一起,掩盖了人类实践的人类学真相”[2]。伴随历史的演进与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融合已经成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相应地,一种关于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社会学研究,也必须尝试超越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倾向,转向一种融合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整体性研究路径,来对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生成性动力机制和运作逻辑进行诠释。
2.知识社会的变革促发一场大学的学习革命
在基于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工业社会,知识的变化相对缓慢,大学作为唯一的学历文凭授予机构,几乎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大学在享受这一权利的同时,也势必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即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培养大量标准化的专业人才。从这个意义上,大学作为工业社会的一种工具性存在,凭借自身所特有的文化专断权力,通过制度化的教育来向学生传授未来参与工业社会生产所需的预备知识和社会规范。相应地,大学生经由大学学习获取的学历文凭,也成为确保其未来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一份稳定职业的前提和基础。凡此表明,无论是对大学而言,还是对大学生而言,教育和学习都是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为工业社会经济增长的逻辑服务。在物本主义和工具理性的侵蚀下,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学习实践的本体价值和内在规律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导致在工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家园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荒芜困境,从而加剧着个体的心灵贫困化和存在性焦虑。
然而,伴随知识社会的转型,知识本身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普遍的、客观的和确定的知识正在被生成的、建构的和不确定的知识取代,知识总量的增速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大学生的学习实践,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知识的建构性,意味着知识的“生存力”代替了“真理”,成为知识的本质属性。只要某种知识能够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或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验世界,那么这种知识便具有“生存力”,便是真实的、可靠的。凡此表明,“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将不再意味着力量和权力,也不再意味着对自然的征服和对人的控制,而是主要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知识将成为人类走出工业社会困境的手段”[3]。从这个意义上,知识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人的主体性发展与知识社会的发展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非此即彼的社会本位主义或个人中心主义,而是一种交互培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知识社会所引起的知识变化的剧烈程度,不仅远远超过了任何个体获取知识的速度,而且更意味着个人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也由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成为一种目的,成为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一部分,意味着一种持久性的改变。对此,本书力图立足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将时间因素纳入到对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分析之中,从而在动态演进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探索大学生学习实践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把握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学习实践的未来发展进路。
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伴随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中国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而其他国家实现这一过渡,则通常经历了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0年中国应届毕业生规模是21世纪初的6倍,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数量增速可谓惊人。根据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就业满意度来看,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不满意个人目前的工作现状;从毕业生工作能力看,2010届大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从求职专业对口率看,毕业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有所降低,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3%,低于2007届半年后(66%)3个百分点;从工作稳定性看,2007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三年内平均为2个雇主工作过,其中有59%毕业生发生过离职。[4]从上述数据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大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已经越来越不为整个社会所接受,“无法学以致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抱怨的重点。
究其原因,伴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来临,大学教育在实现跨越式外延发展的同时,内涵式发展却始终没能与之保持步调一致,从而导致大学教育质量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改革中的沉重忧思。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入学生的身体之中,发挥一种持久性的惯性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演进,大学教育的文化再生产功能,标准化的考试制度,僵化的、刻板的学业机制和学业评价体系,都从根本上导致了应试学力弊端的日益凸显:其一,仍旧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大学教学试图用各种知识充塞学生的头脑,促使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并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的丧失;其二,整齐划一的科层制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人为”地对学生进行了分层,统一规格的大学教育培养出的是为工业社会经济增长服务的、唯书唯上、主体性缺失的个体;其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高校快速扩招,在引起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同时,也无限地放大和凸显了这一问题;其四,大学学历文凭的相对缩水和贬值,使其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获得一份终身工作的通行证,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大学生的身份也由过去的精英人才变为今天的普通劳动者。
面对上述一系列变化,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也遭遇了一场严峻的现实挑战,外界对于大学教育的各种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与此同时,这一系列变化,对于大学和大学生而言,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机遇。如何促使大学从以往的客观主义认识论和应试教育的传统中挣脱出来,转向一种基于知识建构和应用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朝着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现代教育转型;如何促使大学生从现行大学教育的结构形塑机制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的反思性主体,去开展面向终身学习和基于主体性发展的学习实践,业已成为大众化阶段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围绕大学生学习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关注外在的社会性变量,如制度化学习环境、学风建设、教师教学、学科课程等学习支持系统。二是关注内在的个体性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投入、学习适应、学习策略和学习怠倦等个体的认知和心理。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并非仅在单个的个体身上发生,相反,它总是嵌入在一个社会性的制度化学习环境之中。学习是大学生个体卷入到现有社会结构所设计的制度化学习环境之中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大学生的学习实践是在制度化的学习环境中,由社会性变量和个体性变量交互建构的产物,它既是一个“外在结构内在化”的社会建构过程,也是一个“内在结构外在化”的个体建构过程。
基于此,本书尝试超越传统意义上关于大学生学习实践的二元对立的研究路径,从一种综合了“结构主义”路径和“建构主义”路径的社会实践理论出发,开展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生成性动力学分析,力图对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发生机制、变化机制和演进动力进行解读和思考,以更好地探寻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内在发生机理和运作逻辑。
2.实践意义
伴随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全面转型,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也被赋予了与以往时代截然不同的特征:知识和信息的大爆炸,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学历文凭的象征性效力的日渐衰微,知识社会对个体学习能力和人格魅力的重视和强调;学习的个性化和终身化趋势,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演进趋势,都无一例外地对大学生学习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学习越来越是一个主体性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过程。基于此,大学教育实践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重视教师“如何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尽管如此,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合拍”或“脱节”屡遭诟病,现行的大学教育话语体系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桎梏也日益凸显。就现阶段而言,如何从现实境遇出发,探索基于主体性发展的学习实践的可行性建构路径,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改革中的最为关键的现实问题之一。
然而,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学习实践中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我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偶然现象或局部现象看待,也不能仅仅从其发生的微观层面去进行局部的分析和思考,而应从社会发展和大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宏观层面去加以深入分析。基于此,本书通过考察Z市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实践现状,来把握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学习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生学习实践中存在的制约个人主体性发展的种种问题,力图在结合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生成性动力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面向知识社会的大学未来发展之路,并提出构建基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实践的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