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中国政治哲学史研究的范式建构问题

第一章 中国政治哲学史研究的西方政治哲学参照系及其相关问题

我们知道,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而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无疑具有“典范性”的地位;换句话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确立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范式。[1]而就中国政治哲学史的研究状况来说,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中国政治哲学史研究的基本范式并没有被建构起来;换言之,在这一研究领域堪称典范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大致说来,某一研究领域的基本范式的建构,通常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探究和努力而得以完成的。一方面,就是通过相关的前提性问题的思考和辨析,确立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问题谱系、概念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例证性的研究为后来者确立可以效法的“典范”。当然,这两个方面的探究和努力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例证性的研究”无疑要以“前提性的思考”为前提,而“前提性的思考”及其结果自然也要落实和体现于“例证性的研究”;缺乏“前提性的思考”的“例证性研究”是盲目的,不能落实于“例证性的研究”的“前提性的思考”则是空洞的。在本书的“导论”部分,我们将主要致力于相关的前提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而本书的主体内容即“先秦政治哲学史”的研究与“附录”对牟宗三政治哲学的研究,则可以被看作“例证性研究”方面的尝试,而两者之间无疑也是相辅相成和相互支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