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府工作

20世纪70年代是纳扎尔巴耶夫仕途上升的关键期。在钢厂工作9年后,纳扎尔巴耶夫1969年离开钢厂,开始在政府任职,担任铁米尔套(相当于中国的县级市)市委重工业处处长,不久转任市共青团第一书记,1971年担任铁米尔套市委第二书记,1973年出任卡拉干达钢厂党委书记,1977年任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卡拉干达州党委委员,不久成为州党委第二书记,1979年任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

在担任铁米尔套市委重工业处处长期间,恰逢苏联重点建设项目——卡拉干达钢厂扩大产能建设的关键期,纳扎尔巴耶夫兼任建设指挥部主任。每天都要处理大量工作,这练就了他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前来视察的地方和中央领导。

1973年秋,纳扎尔巴耶夫就任卡拉干达钢厂的党委书记。卡拉干达钢厂是拥有3万多员工和3000多名苏共党员的特大型冶金联合企业,由莫斯科直接管理,党委书记由苏共中央书记处任命。由于管理出色,苏共中央曾派出一个50多人的工作组来企业蹲点考察,发布了一份《关于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党的工作的决议》,将卡拉干达钢厂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纳扎尔巴耶夫的表现也给时任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第一书记库纳耶夫和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包括苏斯洛夫、多尔基赫等)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对这位有胆有识的30多岁的年轻人愈加看重,选送他到中央党校学习。党校培训是苏联规定的党内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1977年春(党校毕业后大约一年),纳扎尔巴耶夫升任卡拉干达州州委书记。两年后的1979年(时年40岁),又从卡拉干达州州委第二书记升任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处书记(相当于从厅局级升到副省级),负责主抓共和国的经济工作。根据当时苏联的组织任命规定,担任该职务需要得到苏共中央的批准,中央领导也会与其谈话。纳扎尔巴耶夫来到莫斯科,与他谈话的是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苏斯洛夫(Михайл Андреевич Суслов)。两人早就熟悉,纳扎尔巴耶夫在担任卡拉干达钢厂党委书记时曾向他汇报过工作。苏斯洛夫高兴地说:“这不,我们把你培养出来了。”话虽简短,却满怀期望。

1984年,44岁的纳扎尔巴耶夫出任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中国的省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社会风气差,贪污、行贿、浮夸盛行。哈萨克加盟共和国也不例外。纳扎尔巴耶夫对此深恶痛绝,因此与时任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库纳耶夫产生矛盾。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库纳耶夫的弟弟、时任哈萨克科学院院长的腐败问题;二是农业领域统计数据虚报问题。库纳耶夫对这些问题无动于衷,甚至要求纳扎尔巴耶夫不要声张。在1986年2月召开的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纳扎尔巴耶夫公开揭露共和国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还点了库纳耶夫弟弟的名。两人矛盾开始公开化。

此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是戈尔巴乔夫。他积极起用一批年富力强、有改革精神的干部,逐步换掉年老体衰、墨守成规、不支持改革的官员。由此,在纳扎尔巴耶夫与库纳耶夫之间,戈尔巴乔夫选择支持纳扎尔巴耶夫,接受了库纳耶夫的退休申请。但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却在没有征求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各界意见的情况下,委派时任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州委第一书记的俄罗斯族人科尔宾接替库纳耶夫出任哈共中央第一书记。1986年12月1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意库纳耶夫辞职,同时通知哈共中央,令其一周后(12月16日)举行哈共中央全会,选举哈共中央第一书记。按照苏联的惯例,全会不过是履行一道手续,名义上是选举,实际是宣布苏共中央的决定。所以会议开得很短,只有18分钟。当时,参会者对苏共中央的决定感到意外,更没料到会引发之后的政治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