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书将金融经济周期前沿理论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关注应用于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研究。结合中国经济现实与制度特征,探讨了不同经济部门在金融摩擦作用下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通过对金融摩擦的刻画以及对其在经济波动传导中作用的分析,本书在金融经济周期研究与中国经济特征的结合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从金融经济周期的视角出发,本书首先关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显著的特殊性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本书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纳入到一个DSGE模型框架中,并同时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金融摩擦进行了刻画,以此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在经济波动的传导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模型进行贝叶斯估计,本书对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的主要冲击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对经济波动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

除了在供给方面具有制度上的独特性,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表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房价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本书进一步构建一个多区域的DSGE模型,以刻画不同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金融摩擦,从而将房地产价格与经济波动的研究推广到了区域层面。采用中国的宏观季度数据对模型进行贝叶斯估计,本书对一系列区域层面的经济动态特征进行考察。其中,基于房价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本书考察具有不同房价水平的区域是否在经济波动上也表现出差异。本书还进一步考察不同区域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程度是否也存在显著差异,并探讨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在上述研究中,家庭部门事实上充当了金融中介的作用,但由于理论模型中并没有显性地引入金融中介部门,致使难以对其面临的金融摩擦进行研究。为此,本书进而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商业银行的DSGE模型,同时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两端的金融摩擦进行刻画,研究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商业银行的负债端,金融摩擦来源于中央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而对商业银行实施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如资本充足率指标。而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端,金融摩擦来源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进一步地,本书将上面包含金融中介的模型框架推广到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迅速扩张,使中国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与西方典型的影子银行体系不同,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这使其可能具备独特的经济波动特征。本书首先运用基于符号约束的SVAR模型对中国影子银行的逆周期特征进行实证检验。接着本书构建了一个DSGE模型,进一步拓展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摩擦,通过引入商业银行的信贷约束机制,对中国影子银行的逆周期特征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本书探讨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国际理论前沿与中国特色问题的结合。本书将金融经济周期前沿理论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关注应用于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研究。研究的关注点根植于中国经济现实与制度特征,例如,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异质性、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密切关系及其逆周期特征等。在理论研究中,本书既借鉴了金融经济周期文献对金融摩擦的标准设定,同时也刻画了一系列符合中国经济特征的金融摩擦类型,例如,地方政府以土地收益作为抵押举借债务、商业银行受到的存贷比指标监管等。这为理解和分析现实的中国经济波动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二,对热点经济问题的一般均衡考察。本书强调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对相关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这使得本书对涉及的热点经济问题的探讨区别于大多数已有的研究。例如,近年来,土地财政、影子银行等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热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对其的研究以定性描述或实证分析为主,较为缺少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考察。本书基于一般均衡的研究既有助于解释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也有助于评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三,对符合中国经济现实的理论模型的构建。中国的金融市场具有众多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所面临的摩擦和冲击反映了其制度上的独特性,这为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也要求对理论模型进行针对中国实际的扩展与重构。本书在针对中国经济建模时首次尝试了一些新的模型框架,例如,针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构建了一个多区域的DSGE模型、针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两端的金融摩擦构建了一个双摩擦的DSGE模型。这为今后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波动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