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三角洲创新空间:企业组织与网络 来自珠江三角洲电子企业的调查
- 李郇等编著
- 4030字
- 2021-01-06 17:10:27
第一节 前言
2008年末,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我国许多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以珠三角为例,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从2008年同期的10.5%下降到了5.8%,甚至低于全国6.1%的平均增长水平。在东莞,在这一阶段甚至只有3.5%的负增长。长久以来主导珠三角经济的传统产业如服装制鞋以及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型产业受到的经济危机影响被认为是珠三角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然而,仅仅经过为期8个月的制造业的生产萎缩,2009年5月,中国制造业又以强劲态势恢复,并一度有超过危机前水平的态势(见图4-1)。2009年末,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其中,珠三角地区在2009年末也恢复并达到9%的增长率。珠三角企业如何应对危机,又是如何在艰难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寻求发展机遇的?在这一过程中又孕育着什么样的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这将是本章的重点。
图4-1 中国制造业PMI
注:50表示与上月相比较无变化(经季节性调整)。资料来源:Market Group Limited。
一 调查背景
(1)发达国家主要市场应对危机的政策和表现
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发达市场需求的萎缩。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个人储蓄率持续走高,2009年5月上升到10年来的最高值6%。欧洲各大公司竞相采取压缩工资和裁减员工策略,以缓解紧张的财务情况。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在2008年11月出台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重点在于拯救金融机构的坏账,而同期欧盟委员会通过2000亿欧元刺激方案,以“刺激需求”为一大支柱,内含扩大公共开支、减税和降息等提振实体经济的三大举措。
危机之后,尽管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仍然存在许多遗留问题,比如欧盟国家的赤字危机,然而全球需求逐渐显现复苏迹象。总的来说,从2011年2月几大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工业消费和私人消费指数来看(见表4-1),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工业生产逐渐复苏;而在个人消费方面,美国和德国呈现出较明显的复苏趋势。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的国内需求,特别是私人消费正在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据世界最大的市场调查公司GFK的预测,2011年德国的私人消费额增加1.5%,达到2010年的3倍。而其他欧洲经济体如英国和法国,消费者对消费市场的复苏信心不足,仍呈现较低值。
表4-1 几大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复苏指标
(2)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和表现
①国家政府。
2008年11月5日,中国政府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并投入4万亿元以实现在危机之后保持经济增长的目标。在十大措施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从技术升级及金融渠道方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是应对危机的政策重点。除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举措,国家政府还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的策略,诸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文化教育短板等举措,其目的在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转型。
2010年10月,出台“十二五”规划,以经济转型和刺激消费为具体导向,其中提出发展七大战略产业,即节能环保、新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与以往不同,“十二五”规划把战略产业的区域规划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在产业区域规划中,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将成为调整重点,在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将得到更多的税收支持。
②地方政府。
在国家制定执行“十二五”战略产业规划的同时,全国各大省市也以七大战略产业为发展重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而中央对地方税的减免,成为地方政府扶持地方战略产业发展的契机。
以广东省为例,近期内在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三个新兴产业领域率先突破,到2012年形成万亿元产业规模。具体而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方面,重点在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实现突破,到2012年形成8000亿元的产业规模。[1]“十二五”期间,广东省财政将每年拿出20个亿、5年投入100个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百亿财政资金拉动千亿社会资金投入。开发区将培育信息产业、平板显示、新材料3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新增2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在珠三角各地市如东莞,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扶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并向中央和省级政府争取更多先行先试的宽松政策。
(3)全球跨国企业的战略调整[2]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为理由将资本人流限制在本国范围内的现象大大增加,极大地影响了跨国公司资本的全球流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出台的刺激计划中,要求获得资金支持的任何基础设施项目,如其使用的钢铁产品必须由美国生产;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必须是“美国本土制造”;法国要求接受援助的本国厂商只能购买法国产汽车零部件,并且只能在法国投资;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导致跨国公司制造业资本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流。美国的一些制造业公司正将部分生产线从国外转移到美国国内,这些公司包括通用电气、美国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等。在贸易不平衡、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政治精英正在重新审视跨国公司全球化意义及其对母国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跨国公司更加谨慎对待海外投资和国内建厂的决策,并更多地从母国实际出发,确保本国投资和母公司发展的需要,这又进一步促使海外制造业资金回流。从数据上看,发达经济体FDI流入从2008年的1.018万亿美元降到2009年的0.566万亿美元,但从FDI的流出看,则从2008年的1.572万亿美元降到0.821万亿美元。
然而,在跨国企业的全球投资布局中,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已经显著提高。在跨国公司最青睐的15个投资目的国中,中国和印度分居第一和第三位。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位于世界前列,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中新兴经济体的出色表现,使得跨国公司更愿意将这些市场作为资本的抗风险场所和安全投放空间,尤其是重新恢复高速增长的中国和印度。与此同时,跨国企业在这些新兴经济体的投资行为也在发生改变,不仅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技术含量,而且改变了过去仅仅把这些国家和地区当作市场销售目的地的做法。同时,机构设置上也不仅仅在这些新兴市场配置销售团队和隶属于跨国公司总部的附属部门,研发中心也不再是总公司整体战略环节的补充,而是将优势资源在全球范围配置情况下向这些地区集中。这些地区的研发中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自主研发适应本地的产品,取得成功后向跨国公司的母国辐射,形成了逆向扩散机制。比如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推出的便携式PC超声波检测仪在美国市场热销,中国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发布新版本的Windows CE,就是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研发,并在2013年投入中国市场使用的软件产品,现在微软决定将其引入美欧市场。
金融危机对跨国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形成较大冲击。危机过后,强调和凸显核心竞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在经济缓慢恢复情况下,摆脱多产品经营负累的首要考虑。因此,在产业转移时,不再仅仅实行隔代转移和梯度转移,而是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相交织,呈现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的特点。产业转移也在不同产业领域、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同时,跨国公司在剥离松散子公司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将有机会承接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收购兼并跨国公司关联度较差、技术含量较高的分公司。比如说,中国吉利公司对福特出售的沃尔沃品牌和技术的收购、印度公司Ybrant Digital收购老牌搜索引擎及门户网站Lycos等,都是这次产业转移下的典型案例。
金融危机对跨国公司的冲击,带来了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全球重新调整。一方面,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收缩业务,高级生产要素局部过剩;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恢复较快,要素高级化的趋势增强,并形成强烈需求。这就造成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促使跨国公司对产业链分工进行重新调整。加上部分跨国公司难以对生产链全流程进行布局和控制,加强和新兴经济体公司的合作,成为一个可行的理性选择。比如,通用汽车公司不仅转让1%上汽集团股份,使其获得51%的控股权,还将其国际业务总部放在上海,统领除北美、欧洲之外的全球业务,并和上汽共同开发印度市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用与上汽签署了一份联合开发新一代节能动力总成的技术合作协议,并约定双方“将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知识产权”,使得上汽成为通用的技术合作伙伴,这是中国汽车发展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事。
以上全球跨国企业的战略调整,与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战略产业选择形成契合,从而在外部市场环境上为中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 调查目的和样本
珠江三角洲从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外资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珠三角企业对国外市场和技术已经形成高度依赖。一般认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珠三角企业普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发展模式较为脆弱,而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尚未成熟,并且相对于大学和研究机构资源丰富的北京以及全球大企业研发资源相对集中的上海处于劣势。然而,我们认为,珠三角在危机后经济重新复苏的背后,启示着一种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于未来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通过对珠三角科技含量较高、相对传统产业具有较强抗危机性的电子企业的分析,本次调查希望在经济复苏后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如创新方向和主体等方面给出启示。
本次调查以在珠三角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子产业为重点,通过随机抽样的大样本企业问卷调查,在2009年下半年收集了422家企业的生产和创新信息,旨在比较和分析珠三角的电子企业在危机前后的生产和技术投入、创新模式以及不同企业战略的异同,并在区域创新系统的机制框架下总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征,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为珠三角在新一轮产业和区域转型背景下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本报告的结构为:第一节为本次调查的背景和目的;第二节为企业问卷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珠三角电子企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征、电子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升级战略、劳工关系、学习创新;战略导向以及绩效表现等;第三、四节为结论,主要总结了珠三角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并对企业如何通过更持续的创新活动实现转型提供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