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原《革命文学问题》、甘人、侍桁:对“革命文学”的另一种声音

1928年5月1日

冰禅(胡秋原)论文《革命文学问题——对于革命文学的一点商榷》,载《北新》第2卷第12期,第93~105页。

作者引用布哈林、辛克莱、普列汉诺夫、纳巴斯徒派、托洛茨基、滕森成吉、厨川白村、杜勃罗留波夫、周作人等人的观点,探讨“革命文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文学的真价值究竟是什么”,以弄清楚“文学”与“革命”的关系。

作者认为,虽说一切文学都在有意的或无意的起宣传的作用,但不能因此就说一切文学都是“武器的艺术”,都是“阶级的武器”。文学与艺术不见得都为某阶级宣传某种政治主张。文学艺术固然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它不像政治、宗教那样,与经济有直接的关系,文艺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又说,凡文学都与人生有关,都要表现、批评人生,都要指导、创造人生。因此,文学家都是文化的先驱、时代的先驱、革命的先驱,都是社会民众的喉舌,不必专门去加些“革命”的字句,使之成为“武器”和“工具”。

接着,甘人(鲍文蔚)在《北新》第2卷第13期发表《拉杂一篇答李初梨君》,侍桁(韩侍桁)在《语丝》第4卷第19、20期发表《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在《语丝》第4卷第22期发表《个人主义的文学及其他》、在《语丝》第4卷第25期发表《又是一个Dan Quixote的乱舞》。这些文章都支持鲁迅(尽管观点与鲁迅并不完全一致),不同意创造社和太阳社的理论主张。

冰禅、甘人、侍桁、冬芬(董秋芳),再加上郁达夫和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的阵营划分上,他们被当作鲁迅派,或称“语丝派”。

关键词:“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鲁迅派或“语丝派” 胡秋原处女作《革命文学问题》

1928年5月7日

鲁迅杂文《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载《语丝》第4卷第19期。

本文直接原因是由《战线》上署名弱水的文章《谈中国现在的文学界》而发的。这是鲁迅继《“醉眼”中的朦胧》之后,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发表的又一篇引起创造社和太阳社非常反感的文章。文章说:“我自信对于创造社,还不至于用了他们的籍贯,家族,年纪,来作奚落的资料,不过今年偶然做了一篇文章,其中第一次指摘了他们文字里的矛盾和笑话而已。”

关键词:鲁迅《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1928年5月10日

丁玲小说《暑假中》,载《小说月报》第19卷第5号头条,第564~587页。

小说写湖南湘西自立女校一群年轻女教师的寂寞、苦闷,她们无所事事,却矛盾重重,心烦意乱。说到底,她们是性苦闷,想有一个可心的男人来熨帖她们的寂寞的心。

小说以承淑为中心。她与嘉瑛搞同性恋,而嘉瑛想有自己的生活,自己想要的男人,因此两人常起摩擦。承淑的父亲被老鸦山的土匪屠村时杀害。她是遗腹子。八九年前母亲去世。“恍恍忽忽看见自己孤另的,无所依恋的命运”。“时时为了哭泣而变得很有摺绉的眼眶”,脸上“已经铺上不少痘瘢”。德珍结婚搬走后,庙里寂静了,承淑又“什么也无从去掀动她那被寂寞浸透了的一颗心”。承淑希望有一个人,“又要能爱她,又要能体会她,听她说出那曾经有过的一缕凄清的心,又要细心的能陪伴她走向生活的正路”。嘉瑛多次决定回家,看望父母。承淑一再请求:“爱我!我要你爱我!”两人吵后再相爱,但这种相爱,“是并不能满足那真真的所需要的欲望”:要真实的男人,要性爱。

嘉瑛“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很令人一见便感到满意的清秀的姑娘”。刚刚师范毕业,来自立女校教书。被承淑“眷爱”,“犹紧握在承淑的爱掌里”。嘉瑛赌气离开承淑,天天到娟子家打牌。

德珍和春芝又是一对。德珍终于和她的明哥结婚,放弃了春芝。

志清:“只有我才是真真的独身主义者!”却 “永远也找不到一个朋友”。她“苦到每月只有16元薪水”;拿这钱去放债,吃利息。别人对她的印象是吝啬。她认识到:过去奉行的独身主义是“骄矜”,“那种矫作的思想很可笑”。

在佣人田嬷看来承淑们的哭哭啼啼,只是她们这种先生“闹着玩”的生活的一部分。

寂寞的心需要熨帖,而且必须是男人的,说到底她们其实是性苦闷。

小说最后,校长来布置课程,大家各就各位,一齐忙碌起来。一做事,生活充实,她们的矛盾或苦闷就天然有所缓解。

小说文风举例:“是毫无可挽回你决定的心,明晨就准走吗?”(第564页) 这开篇第一句话,是承淑问嘉瑛的话,欧化太厉害,读起来别扭。

关键词:丁玲《暑假中》 一群年轻女教师的性苦闷

1928年5月10日

〔西班牙〕伊本纳兹著、杜衡译《良夜幽情曲》(小说),载《小说月报》第19卷第5号,第607~616页。

同期有孙春霆的《伊本纳兹(Vicente Blasco Ibanez)》介绍文章(第598~606页)。伊本纳兹是西班牙作家,1928年1月病逝于法国。这篇介绍据《巴黎杂志》的伊本纳兹评传编写。全面介绍了伊本纳兹的生平和思想及他所从事的典型活动。介绍说,“伊本纳兹永远不能在生活中静处着,一种生命力的活跃在刺激他前进”。(第601页)“伊本纳兹的小说中,一般读者都感着的是他表现力的生动,生命力的活跃,浓厚的色彩,热烈的火花!”(第604页)“在他著作等身的一生中,可分出几个段落来:第一期的小说是纯粹Valence的风味,继续下来的一个时期是充满着西班牙的色彩,后来又转到南美洲了。因为受了左拉的洗礼,伊本纳兹的著作常随着地方转变他的成分。大战的开幕呈献给他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这印象下的作风又移转到一个更广更新的方向。伊本纳兹的性好游历,有重大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上的。他还爱看电影,这嗜好也曾发展他对冒险事迹的叙述的兴趣。”(第606页)

关键词:杜衡 西班牙伊本纳兹

1928年5月10日

钱杏邨《英国文学漫评》,载《小说月报》第19卷第5号,第664~673页。

此评含两题:《高尔斯华绥与劳动问题》《萧伯纳与职业问题》。

钱氏以高尔斯华绥的《争斗》立论。《争斗》,郭沫若译:“趋于极端的工厂主安东尼是失败了,同时,趋于极端的工人首领罗伯池也是失败了,最后胜利归于改良主义的工会的领袖哈剌司。这是很明白的社会民主党一类的思想。——是脱不了历史的因袭的观念的改良主义的思想。”(第665页)这三派在作品中有各自三个发展阶段。高氏的戏剧结构“是超越一般戏剧的结构,有小说的风趣,有诗歌的味道”。(第668页)

钱氏谈萧伯纳,以他的剧本《华伦夫人之职业》为例。有人说:易卜生、萧伯纳、高尔斯华绥三人的不同点是“易卜生只源代码病症,不开药方,萧伯纳不仅举病原体症,而且开药方,可是他的药方是没有高尔斯华绥的审慎深入的”。(第669页)

关键词:钱杏邨 高尔斯华绥 萧伯纳

1928年5月10日

《小说月报》第19卷第5号刊载《本报第6号要目预告》中,对茅盾的《追求》有言:

“本篇也是现代青年的描写。在此大变动时代,青年们一方面幻灭苦闷,一方面仍有奋进的热望;《追求》所写照的,就是这一班人。书中没有主人翁,但也可说书中人物几乎全是主人翁。照他们的性格和见解分类,篇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四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是都不免有些脆弱,所以他们的追求的结果都是失败。在青年心理的变动这一点上,本篇和《动摇》仍是联结的。”(第674页)

关键词:茅盾《追求》预告

1928年5月10日

黄药眠诗集《黄花岗上》,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

收新诗36首。书前有写于1928年3月26日的序诗。序诗告白:“这是我三四年前浪漫的歌。/现在浪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的歌也死了。/好,过去的东西由它死了罢,让我自己来敲我自己的丧钟!”

36首诗分为三辑:第一辑《诗人之梦》,第二辑《山僧》,第三辑《短歌六首》。《诗人之梦》迷离惝恍。诗人踱进迷人的花径,隐入朦胧的花影,耳闻絮语的花魂,穿着花衣,醉眠花坞。他浮着轻槎,遨游于云海,弹奏清冷的心琴。在茫茫宇宙,看撕碎的诗章,化为翩跹的蝴蝶;驾一叶花舟,在风中婀娜,“直飞入到超出其不意玄思的虚无飘渺(缥缈)的仙乡”,表现出对现实的厌恶。《赠东堤的歌者》倾吐凄冷,“一段的春愁,岂是春江的烟雨能描?”“无限的悲哀都暗向(弹琴的)指间偷诉”。《我梦》说明无论怎么样设法逃离人寰,最终“只得挟着血丝哀唱,/把柔弱的歌声,/埋没了自己的悲伤!”诗人宣称:“他从此要与狡猾的人们告别,/他从此要与污秽的尘寰断绝!”(《白马》)《晚风》思念故国,问“海上的骚魂何时归得!”《隔绝》发出“孤独的悲哀谁侣?”的痛苦呼喊,《枕上》叹息“好梦已在枕上消亡”,《海上的黄昏》吐露心迹:“我若能效那海上的沙鸥自在,/我宁舍弃了这羁绊的人间!”《山僧》写小尼姑凡心未泯,与山僧醉卧蒲团。《病后游西原作》宣告“我的心怀早已枯化成灰”。

这些诗情绪低落,哀音缕缕,愁怀片片,如泣如诉,如仙如梦。诗人是以古典诗词的意境,写现代青年的惆怅,故诗意浓郁,诗韵幽香。

关键词:黄药眠诗集《黄花岗上》

1928年5月13日、6月3日、6月24日

玄珠(茅盾)《中国神话的保存》,载《文学周报》第315、316期合刊(第6卷第15、16期合刊);《人类学派神话起源的解释》,载《文学周报》第319期(第6卷第19期);《神话的意义与类别》,载《文学周报》第322期(第6卷第22期)。

关键词:茅盾 神话研究

1928年5月15日

《文化批判》第5号出版,为终刊号。(刊物未标出版日期)190页,约13万字。

本期刊物封面仅余“文化”二字,目录页仍为“文化批判”。

本期《文化批判》主要是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论文,文学所占份额极小。

关键词:《文化批判》第5号出版——文学的分量极小

1928年5月15日

《文化批判》第5号,刊载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

彭康《唯物史观的构成过程》(未完)(第1~16页)

前言

一 唯物史观底发生原因

二 唯物史观是辩证法的唯物论底具体的表现

朱镜我《德模克拉西论》(1928年5月3日。第17~30页)

1.德模克拉西与阶级

2.德模克拉西底历史的形态

3.布尔乔亚德模克拉西的真象

4.普罗列搭利亚德模克拉西底意义

10.德模克拉西底死灭

马公越(冯乃超)译《国际政治的最近形势》(续。第31~68页)

四 帝国主义国家之政治的最新倾向

五 1927年布尔乔亚的国际诸会议

六 反苏维埃战线之展开

七 殖民地之革命的民族运动的最近的展开

德博林著、李初梨译《唯物辩证法精要》(第69~80页)

吕珩《日本帝国主义的研究》(1928年4月30日。第81~106页)

韵英《中国农民阶级的出路》(1928年3月29日。第107~112页)

关键词:《文化批判》刊载社会科学论文

1928年5月15日

《文化批判》第5号刊载的创作和翻译有:

巴尔特尔著、李铁声译《浪漫主义的变革》(内文作《Romanticism的变革》。小说。第140~145页)

孤凤《初到上海》(诗。1928年3月3日上海。第162~164页)

爱光《牺牲》(诗。1927年9月5日上海。第164~166页)

章瑞元《我们的恐怖》(诗。1928年4月20日。第166~170页)

张飞瀑《惊呼?狂歌》(1928年4月29日。第170~171页)

关键词:《文化批判》刊载的文学作品

1928年5月15日

另境《时代作家的修养》,写于1928年4月24日,载《文化批判》第5号,第146~156页“读者底战垒”专栏。

“革命文学是由历史的唯物论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我们也这样承认。但这艺术却有它特殊的价值,它已成为被压迫阶级的喊声,革命的宣传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死刑执行者;换句话说,它已成为变革社会制度的一种手段。所以革命文学已不是资产阶级的消闲品,已不是智识阶级发牢骚的工具,已不似小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而是革命的教科书,酵母,和群众里的鼓动者。”(第150页)

关于现代作家的修养分为内在的和行动的两个方面。内在的指世界观,行动的指革命实践。(第154~156页)

关键词:孔另境 革命文学是革命的宣传品、教科书

1928年5月15日

《文化批判》终刊号刊载读者对创造社出版物、对《文化批判》的反映:

1928年3月2日吴耀南于星嘉坡:“《文化批判》第二期,我已从此处一家S书局里买来了。我是向来喜欢《创造月刊》的,因为它是代表现代一般痛苦的呼声,时代变革中的自然哀鸣。它是阴沉静寂中的一线微光。但是,它美而不完。它只抒述及文艺方面,其余如社会,思想,甚少论及。《文化批判》却可补这点缺憾了。它要自文学以至于思想,都分别批评而判断之,示人以标准。它是何等的贵重,何等的需要啊!我欣喜的了不得了!我急要买上期的创刊号,可是在此处的书局都售罄了。就是这第二期的亦仅存二本呢。可见这边的民众,对于此刊的同情及欢迎了。”(第172页)

会赤说:“你们出版的《文化批判》前天才给我买到读。刚刚只读了一遍,便使我感觉到非常兴奋!我料不到在这样孙行者闹天宫的时代,还有这样的书出版。在现在的出版界里,我只晓得有些什么伟大的上帝呀!可爱的哥哥呀!妹妹呀!等等书籍印出骗钱,那里会猜到有你们出来向社会算一笔总账的定期刊物出现?呀!真是多么伟大!你们这种先觉的事业。在这时乌烟瘴气的道路上,会有你们的明灯照着我们行人,真是感谢极了!”(第174~175页)

关键词:新加坡读者对《文化批判》的反映:伟大!明灯!

作者的话:

《文化批判》终刊。共出版5期,约50万字。

尽管有新加坡华侨称赞:刊物“伟大”,是“先觉的事业”,如“明灯照着我们行人”,但从内容看,却远远不如前几期,简直就构不成阵势。

确有“启蒙”,输入了一些理论,说了些中国人觉得新鲜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它的文章都涉及了,都有介绍和解说。它在中国文学艺术家面前开启了新的认知天地。剥去浮泛、生硬的表皮,其内核大都是合理的,是人类最先进的理论创造。正确掌握它,就能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南。可惜的是未经消化。

而合力围剿鲁迅,否定过往的一切作家和作品,更做得不合情理,不讲历史,不尊重社会现实。唯我独革,有时还显得面目可憎。

这是一种有个性的刊物,是会载诸史册的刊物。

1928年5月15日

刘大杰论文《〈呐喊〉与〈彷徨〉与〈野草〉》,载《长夜》第4期。

文章说:在中国写实主义的作家里面,鲁迅是成功的一个。他有最丰富的人生经验,有最锐利而讽刺的笔锋。在《呐喊》与《彷徨》里面,差不多没有一篇不是写自己的人生路上体验过或看见过的事情。作者进一步说,鲁迅创作的时代似乎已到了末路,他由《彷徨》而《野草》,即由壮年到了老年,由写实时代到了神秘时代了。因为《呐喊》的作者,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一切,都抱有希望;到了《彷徨》,已由失望走到绝望之途;至于《野草》,人生已走近坟墓了。“鲁迅的心是老了,是到了晚年了。”

关键词:刘大杰说鲁迅的心老了,他的创作已经到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