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被译介到中国

1926年12月6日

列宁著、一声译《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载《中国青年》第6卷第19号(第144期),第482~486页。

这是列宁的《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第一次输入中国。此文曾长期译为《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

列宁说:“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必须考虑工人政党底文学底根本原理,使这些原理能够发展,更把这些原理用最完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原理是和资产阶级的习惯相反,和商业化的资产阶级报纸相反,和资产阶级文学底野心、冒险家底个人主义相反,和资产阶级的‘光荣的自由’相反,和金钱底年取相反。

“这些原理包含的是什么东西呢?无产阶级文学不但不是个人或一伙人谋利的工具,而且它不应带一点个人性质也不应脱离无产阶级底管治而独立。没有‘非党员’的文学家,也没有文学的超人!

“文学活动应当是无产阶级工作底一部分。它应当是工人阶级前卫军所推动的大机器当中底一个轮齿。文学应成为党的工作底一部分组织的,计划的,统一的,与革命的。”(第482页)

但是,列宁又说:

“很明显的,文学是一件最不容易机械地去使用的东西;它不能容易地被排列或服从于大多数的决定。在这种情形中,我们无疑地应当容许一大部分自由活动的机会给与个人的创造力,给与个人的志向,给与兴感和想象,在形式和内容上。

“这都是无可非难的,它只证明一件事:就是党的工作当中关于文学方面的,不能机械地和别种无产阶级活动一律。”

这个观念决不会破坏“这个真理”:“就是:文学的工作应当极严格地隶属于其他的党的社会主义工作。文学家应当无条件加入党。出版的设置,书店,阅书室,图书馆,一切和文学有关的东西都归党底管理。”(以上第482~483页)

“我们要创造一种文学不但不受警察底约束,而且不受金钱底支配,自私的野心,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个人主义底约束。”(第483~484页)

列宁文章的后半部是那有名的关于“真正的自由的文学”的论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所谈论的‘绝对自由’,只不过是纯粹的伪善。”

“在用金钱底力量去维持的社会中,工人群众缺乏生活底要素的社会中,没有真正的自由。资产阶级环境向你要淫书做‘神圣的戏剧艺术’底材料,你岂不受着这种环境底约束么?

“绝对自由是资产阶级底或无政府主义者(因为无政府主义是资产阶级理论底变形)底神话。资产阶级的作家艺术家和女演剧员底自由,不过是‘不依赖’底假面具,里面藏着以谄媚求酬金的真正依赖。

“我们马克司主义者把这副伪善的面具扯破,揭露这种荒谬的观念,并不是就要走到‘超乎阶级’的文学(超乎阶级的文学只有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只是要反对附属于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的文学。我们所要的文学是隶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学。

“这种才是真正的自由的文学,因为腐败和野心在这里没有地位。对于被压迫者底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同情,将给这种文学以新的力量和新的基础。

“这种才是自由的文学,因为它底题材不是酖于酒色的女英雄几千百个肥头大额的笨伯,而是几万万的工人——国度的主要角色。

“这种才是自由的文学,它用革命思想底最新颖的发明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底工作经验去使它底内容丰富。”(第485~486页)

关键词:列宁《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首次被引进入中国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文学“不应脱离无产阶级底管治而独立” “文学活动应当是无产阶级工作底一部分。它应当是工人阶级前卫军所推动的大机器当中底一个轮齿。文学应成为党的工作底一部分组织的,计划的,统一的,与革命的。” 党的工作当中关于文学这一方面“不能机械地和别种无产阶级活动一律”,但和文学有关的一切方面党都要管 列宁再论文学的自由和不自由

1926年12月20日

〔苏〕拉狄克作、一声译《无家可归的艺术家》,载《中国青年》第6卷第20、21号(第145、146期)合刊,第529~537页。

文前有《译者志》,说:拉狄克现任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本文于今年6月16日刊《真理报》,“是专为两个青年文学家底自杀而作的。文中有许多议论都切中今日中国艺术家底毛病”。(第529页)

两个自杀的文学青年指的是耶色宁(通译叶赛宁)和波索尔。

拉狄克说:“耶色宁死了,因为他没有生存底目的。他舍弃了乡村,失掉了和乡村的关系,但却不曾在城市上把生活固定。人是不能在马路的柏油上生根的,但耶色宁除了马路上的柏油和旅店以外,什么也不知道。他唱歌正如鸟唱歌一样。他和社会没有关系。他不曾为社会而歌唱。他唱歌只为娱乐自己和取得女人。当他对于这种刺激冷淡了的时候,他便停止歌唱了。”

拉狄克说:“波索尔不然。他过去是曾参加社会活动的。但是在欧战时,他失掉了生命底系统,变成一个‘社会爱国家’。因此他想了许多方法去寻生命底新的轮轴,但显然没有成功。于是他觉得徒然逍岁遥月(引者按:原刊如此),徒然观察与思索生命是没有用处的。”(第530页)

本文以下的小标题是:“生命中底死”“旁观者”“赞成与反对”“风暴底歌者”“过去凋残了”“为什么不转到现在呢”“怕检查还是怕自己呀”“轻快的微风”“静止状态”“谁杀了这位诗人呢?”“行动家不是旁观者!”“前进一步罢!”

作者的观点是:文学家应该深入生活,了解现实人生,做个共产党员。“因为生命的意义是创造”。“今日底人生进行在矿洞里底厚的煤尘中,在火炉边底工人底血汗里,在农人底犁头上面,在合作社商店底柜台后边。新的人与人底关系正在创造,新的危险正在为革命而显露出来。这些一切都需要文学的表现。文学底使命是给人生以一面镜子,使民众在艺术的表现中更容易去了解人生底意义。这就是人生对于文学的要求。”(第531、532页)

关键词:拉狄克论文学 关于叶赛宁、波索尔的死 文学家应该深入生活,了解现实人生——“人生进行在矿洞里底厚的煤尘中,在火炉边底工人底血汗里,在农人底犁头上面,在合作社商店底柜台后边”

1926年12月

王独清诗集《圣母像前》,上海光华书局,初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10月改订出版,12月15日2版,为“创造社丛书”第18种。

收新诗26首,并作者《序诗》1首。这是王独清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23年至1925年。26首诗分为6组,即“悲哀忽然迷了我底心”“流罪人语”“失望的哀歌”“颓废”“Melancholia”“飘泊”。其中的《圣母像前》、《失望的哀歌》之一与之四、《玫瑰花》、《此地不可以久留》、《我从Café中出来……》、《最后的礼拜日》、《我飘泊在巴黎街上》、《吊罗马》、《但丁墓旁》、《动身归国的时候》等,曾引起评论界和文学史家的注意。“我是个精神不健全的人,/我有时放荡,我有时昏乱……/但是我却总是亲近着悲哀,/这儿,就是我那些悲哀的残骸。”(《序诗》)他的飘泊、颓丧、爱情和归国思绪,都倾泻在这些诗篇中。浪漫情调和象征色彩,构成诗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独清诗集《圣母像前》

1927年1月10日

〔俄国〕普洛特尼珂夫作、韦漱园译《现代俄国文学底共通性》,载《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1期,第5~11页。

译者在1926年12月20日写的《译者附记》说,本文译自普氏的《革命的文学》的一章。(第11页)

文章说“劳工诗人”:“当我们转论到现代作家底单独团体时,首先得谈一谈更为接近革命的劳工诗人。革命底真实感愤,它底豪侠的方面正在劳工诗人之间为自己寻到歌者。这诗艺底基本题目是阶级斗争,胜利的狂热,未来的共产组织底想望。同时无产阶级的诗艺底共通的哲学概念力也可称为‘科学的’。”“因为革命造成了生活底特有的节奏,所以革命的文学也同样有‘动力’的性质。新诗人自己对这很细微地感到,而且常呼自己底诗为‘动力诗’。”(第8~9页)

再说“现代农民诗人”:“在农民底诗艺里我们寻到另一种社会的原质。因为他们创造底根柢是全部的老百姓生活,却并不仅只在革命底反映里,那末在这种诗艺里可以说是有着很强的罗曼的趋向,一部分是民间神话创造底趋向。就在格调里这种东西第一步展出表现方法异常的丰富。‘自然’显为农民作家所爱好的题目(好像劳工诗人对于工业)。有位批评家说叶遂宁——天才的现代农民诗人——底诗散布着‘草,花和蜜底气息’,并非徒然的。”“除开自然,民歌与它底曲调显为现代农民作家底创造源泉。”(第10页)

这篇短文还说,“无产阶级底诗艺在民众创造的过去里差不多没有根柢,而且重要的只局部地和西欧的同美国的无产阶级诗艺——同威尔罕,惠特曼,西丹涅格丽等底创作有关联”。(第11页)

关键词:韦素园 现代俄国文学 劳工诗人 农民诗人 无产阶级诗艺 革命的文学 劳工诗人的基本题目是阶级斗争

1927年1月10日

〔俄国〕皮涅克(B.Pilnyak)著、向培良译《雪风》(小说),载《小说月报》第18卷第1号,第8~12页。

雪覆盖着大地。一群饥饿的狼找不到吃食,老的幼的,公的母的,领袖和众生,都非常无奈。其中,一只幼狼被饥饿战胜恐惧,去闯农民安的狼闸,丧命。领头狼丢弃众生不管,只身去找生路;最后回来,却被新的领袖率众将它扑杀,并分而食之。它们也曾在月夜去村庄劫杀一个农民。

小说写狼的领袖:“这儿狼队底领袖有着他的窟。这儿13年他的侣伴生育小狼。他已经老了,但是巨大,强壮,贪婪,饕餮,而且无惧,有着瘦长的腿,开阖有力的爪子,短而粗的颈,发粗耸地立着如短鬃,使他年幼的伴侣们害怕。”(第8页)

写环境:“外面,黑暗温软地从天上降下,而可爱地展开一个疲倦的世界;微青的云浮在赤裸的空间底黑绿的海上,而雪在昏浊的月底下闪着灰绿色。尖锐的雪风在白的漩涡底暴怒中扫着地面。”(第10~11页)

写一个反扑无用、在惊吓中被吃的农夫:“他,喘吼着,蹉跌着,咆味(泡沫?)在唇上,终于到了村庄。狼立在那儿!他从地上跳开,挥舞着手臂,发出粗涩恐怖的呼声;他的帽子很久以前就落了,他的头发和红领巾荡在风中。他后面来了那残酷的劫盗,那狼底劫盗;那是热的,腥臊的呼吸焦灼着他的后颈;他可以听到它啮它的牙。他蹉跌,向前闪避,倒了;当他从深的软温的雪中起来的时候,那狼跳到他身上,从他后面攻击他——在他颈上一下短促有力的咬。”(第11页)

关键词:皮涅克小说《雪风》 狼与人为争食物、求生存而扑杀

1927年1月10日

〔波兰〕显克微支著、鲁彦译《老仆人》(小说),载《小说月报》第18卷第1号,第10~18页。

这个老仆人名叫尼古拉·苏呵伐耳斯基,本是贵族子弟,“我父亲是从我祖父手里承受他下来的。他在拿破伦战争时代当我祖父的传令官”。尼古拉有一切东欧仆人的特性:对主人愚忠,但有个性。坚持己见,爱唠叨,甚至对主人的为人处世还评头品足。越位管事,以少佐(祖父)平辈自居。

“他总是叽哩咕噜的反对我父亲和母亲。”作品写了几件事:叫他去送信约朋友参加围猎,严重误期;买马遇仇人;反对姑姑嫁给医生,由于医生救了他儿子的命,又对医生佩服得五体投地;等等。

人物活灵活现,故事栩栩如生。

关键词:显克微支 鲁彦

1927年1月

蒋光赤《鸭绿江上》,短篇小说集,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32开,230页。

内收作品8篇:《鸭绿江上》《碎了的心》《弟兄夜话》《一封未寄的信》《徐州旅馆之一夜》《橄榄》《逃兵》《寻爱》。8篇小说均写于1926年,从1月到10月。

集中的部分作品声情并茂,激动人心。读后叫人按捺不住,要喊要动,要为正义、真理、自由、解放而斗争。

书前有写于1926年10月28日的自序诗。他说:“我也曾爱幻游于爱的国度”,“也曾做过那温柔的温柔的蜜梦”,“也曾愿终生无虑地依傍着花魂”。但他“只是一个粗暴的抱不平的歌者,而不是在象牙塔中漫吟低唱的诗人”。“我是助你们为光明而奋斗的鼓号”,他愿意“立在十字街头呼号以终生”!

《鸭绿江上》:写朝鲜革命青年李孟汉与云姑的革命故事。主题是反帝,热爱祖国,忠于爱情,国际主义。情感健康,文字流利,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碎了的心》:北京青年学生领袖汪海平因领导学生游行,被警察当胸刺伤,住院期间由吴月君看护。吴月君12岁死母亲,父亲是人力车夫,死于肺病。她虔诚信奉基督。两人相爱。海平在“三一八”惨案中再次受伤住院,不治而死。月君认识到对上帝再虔诚也没有用,烧掉圣经,撕毁耶苏(稣)像,自杀。

《弟兄夜话》:江霞是R国大学生;大哥专程到上海来说服老三,不料反被老三说服,改变对革命的态度。

《一封未寄的信》:一个干革命的C爱一位银行少奶奶。

《徐州旅馆之一夜》:学生陈杰生回乡探望病中的妻,因军阀混战阻于徐州。茶房引乡下姑娘(妓女)来,姑娘叙述身世,控诉山东军阀。

《橄榄》:工人周德发与吴喜姑(由工人而姨太太)的故事。

《逃兵》:逃兵原是纱厂有知识的工人,现在是杀死团长的逃兵。他认为,有马列主义的鼓舞,“怕什么呢?胜利总归是我们的!”

《寻爱》:青年诗人刘逸生以为,诗人就应该有爱情。招来女学生密斯叶,新世界的小黑姑娘,太阳公司的两位下女,神仙世界的茶房,都因为没有钱不能成功。转而搞革命,从事工会工作。

关键词:蒋光慈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 自言他“只是一个粗暴的抱不平的歌者,而不是在象牙塔中漫吟低唱的诗人”

1927年1月23日

钱杏邨《〈鸭绿江上〉——蒋光赤第二小说集》(书评。写于1926年12月24日夜),载《文学周报》第259期(第4卷第9期),第276~284页。

作者说:读蒋光慈的小说集《鸭绿江上》书稿,“我的快慰,直如在沙漠上寻着了绿洲”。

钱杏邨引用新俄“烈夫派”的艺术定义来框定蒋光慈的作品:

艺术不是认识生活的方法,是创造生活的方法。不承认有写实,不承认有客观。反对写实,提倡宣传。否认客观,经验,标定主义,意志。除消内容,换上主张。除消形式,换上目的。反对死的,冷静的,呆板的事实,注意人类的将来。目的是要创造无产阶级的艺术,反对一切非劳动阶级的文学。

蒋光慈和“烈夫派”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钱杏邨转述蒋光慈的话:“他说作家的精神不应该太倾向技术,专事雕琢语句,应该努力的向朴素和自然两方面去做。他说,粗暴不要紧,时间长了,自然可以成功,自然有伟大的劳动文学作家产生出来!”(第278页)

评论逐一分析了被收入小说集的各篇小说。说《逃兵》“不愧是一篇名贵杰作”,《兄弟夜话》“确是一篇描写骨肉之爱的上品”。

关键词:蒋光慈 钱杏邨 新俄“烈夫派”的纲领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有伟大的劳动文学作家产生出来 创造无产阶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