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中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大致走势是上升-下降-小幅上升-下降,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1978~1982年首先经历了4年上升阶段,1981年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达到峰值,分别为67.1%和52.5%;1982~1994年,尽管在1985年和1988年消费率出现小幅反弹,但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63个百分点和0.65个百分点,到1994年底分别降至58.2%和43.5%。1995~2000年出现小幅回升,到2000年底分别提高到62.3%和46.4%。2001年开始又进入下降通道,到2008年分别降到48.59%和35.32%,平均每年下降约1.71个百分点和1.39个百分点。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连续多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但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却依然持续走低。

二 中国消费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各国尽管在经济发展环境、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各国在消费率上显示出共同的特征,即最终消费率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呈稳中走高的趋势。将中国最终消费率与世界各国消费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最终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并且明显偏离了世界最终消费率的一般变动趋势,具体表现为:中国最终消费率近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0%~80%)20多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增速低于GDP的增速,与世界其他国家有明显的差异。与世界各国消费率走势的差异不同决定了中国消费率偏离了世界各国消费率变动的一般趋势,与世界各国消费率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 中国低消费率孕育着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低消费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内需不足,国内产品供过于求。这可能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增加;同时,为了给过剩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寻找出路,企业就要低价寻找海外市场,企业出口压力增大,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经济失衡的风险加大。同时,低消费率使国内投资失去消费基础的强力支持,投资难以为继,可能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而,低消费率也孕育着内部经济不稳定的风险。低消费率下很难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低消费率也是民生问题、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及社会公平等问题的表现,因而,低消费率也孕育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四 中国消费率下降意味着经济结构可能失衡

消费是投资、生产的最终目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内部有效需求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率持续下降不但损害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也违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消费率下降将导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减小进而导致经济增长质量的下滑,其实质是经济结构失衡。当前,中国在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同时贸易顺差不断增加、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这意味着中国内向型和外向型投资结构、内外部市场、经济结构已经失衡。“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部有效需求,增加内向型投资,增加内部市场供给是扭转经济失衡的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继续进行大量重复建设,忽视技术创新,造成部分生产能力过剩和无效投资,商品竞争力依然不高,这在损害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危害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并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加剧。

五 中国经济进入消费需求短缺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供给的严重短缺,改革开放的落脚点和重点都在生产方面,强调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形成了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和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改革开放的生产效应显著,表现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方式大有改进,中国已经告别了物质的短缺,成为当今的“世界加工厂”和“制造中心”。但是,改革的消费效应却与此相反,表现为消费率持续下降,2008年下降到48.5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2008年为36.7%;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处于低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弱化。某种意义上,中国经济目前似乎已进入消费相对短缺的时代。

六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局

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出现“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内需不足,消费疲软,消费率波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等行业投资泡沫加大以及资本市场泡沫的膨胀(2007年资本市场泡沫开始破裂),国内经济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再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中国外贸出口受阻、出口量急剧下滑。在股市泡沫的破灭和随之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外冲击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快速下滑。在如此严峻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抑制经济下滑、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2008年11月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促使经济发展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转变。

七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各国对外需求大幅下降。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受到严重影响:出口急剧下降,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结构内部失衡问题暴露,原来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外部市场萎缩促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即不但促使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收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迫使中国经济由外需导向型向内需市场转变,依靠内需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国内学界、政府和企业的共识,而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2009年初见成效,消费增速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但消费率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