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犯罪与社会管理
- 章友德 吴鹏森
- 1301字
- 2020-12-10 17:44:20
三 结论与讨论
消费社会的口号就是“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所有的一切都以你的欲望为中心”。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所拥有的财富是20世纪的人们的几倍,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地增加,人们的情感是匮乏的。过去,人们花费大量时间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爱心、情感、关爱的方式正在渐渐逝去,人们曾经拥有的良好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糟,人们常常感觉到莫名其妙的空虚,人们正在用一种更危险的方式来处理这种空虚,就是习惯性地、经常地或偶尔地酗酒、吸毒、打、砸、抢,使自己麻木,从而替代情感上的安全感。我们变得越来越贪得无厌、骄傲、忌妒和懒惰,我们仍然在继续培养我们的消费主义观。但是,我们在不断满足我们的消费欲望时,忘记了消费社会的致命缺陷,就是强调比较消费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消费;人们在攀比中通过消费彰显个人的价值、身份和社会地位,人们已经无法再用他们的收入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休闲、储蓄、社会责任、公共事业等。因此,现实与期望的差距拉大,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不满足感,无论任何档次的消费都无法消除这种感觉(波德里亚,2001:21)。这种“我消故我在”的消费主义伦理不仅将人们推向了一条消费不归路,而且还不断加深了人们的精神危机(莫少群,2006:110)。结果,各类新闻中的伪善煽情都已经被种种灾难性符号(死亡、凶杀、强暴、抢劫、抑郁)作为反衬来批判消费社会。都市人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导致抑郁、自杀率越来越高;影视明星张国荣是何等地为众多影迷和歌迷所崇拜,是何等地富有,是何等地享受着物质的奢华,但是他却因为抑郁而自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进城打工挣钱的农民工因为挣不到钱而去偷窃、抢劫,严重危害了城市的公共安全,导致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矛盾越来越激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穷人因为挣不到钱而采取对富人的报复行为,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某局长全家被杀、某有钱人全家被害等新闻。这些灾难性的符号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的不安全感。
参考文献
比尔·麦吉本等,2007,《消费的欲望》,朱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波德里亚,2000,《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丁学良,2005,《穷人太穷导致贫富差距是有钱人的说法》,《中华工商时报》4月22日。
杜宁,1997,《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
凡勃伦,1964,《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
费瑟斯通,2000,《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
霍娜,《消费社会中广告的欲望叙述》,人民网传媒频道,2010年10月22日。
鞠惠冰,2002,《现代广告:人与物关系的解码》,《现代传播》第1期。
莫少群,2006,《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盛宁,1997,《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三联书店。
张文伟,2008,《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104~109页。
[1] 杨玲丽(1976—),女,陕西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
[2] 《世界金榜广告片欣赏》,《中国广告》2006年第4期。
[3] 华声在线,2009年8月27日。
[4] 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898409359,2010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