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为民生实业公司长期抗战运输做准备

卢作孚说,民生实业公司抗战中最艰巨的不是运输,而是如何准备运输。的确,在抗战前,中国的造船、修船、油料大多集中于上海一地制造、修理、进口与采购,民生公司的第一条船民生号即在上海订购制造。故而上海战事起,江阴封锁,造船、修船、进口油料来源断绝,民生实业公司的46只轮船如不及时因应变局,及早储备油料、五金器材及技术人员,公司不久就得面临无法开航困境。

(1)储备油料4000多吨。抗战开始时,民生实业公司有46只轮船,其中32只是以柴油为燃料,每月约需用油300吨。上海战事起,长江封锁,柴油来源断绝,民生实业公司面临不久可能一半以上船只无燃料可用而停航命运。故卢作孚第一紧急大事,即从香港、广州、长江沿岸,到处搜购柴油,共得4000多吨。有了这4000多吨柴油,才使民生实业公司安然在1938年汉口、宜昌大撤退一役中,因燃料无缺(共用去2000多吨柴油)而完成任务。[54]

(2)储购轮船五金器材2000多吨。抗战前,民生实业公司有一半以上轮船在上海修理,其轮船所需机器五金器材完全取给于上海,或向国外采购,由上海进口。上海战事后,轮船不可能再到上海修理,势需返回重庆民生机器厂修理,而民生机器厂的扩充,修船所需五金器材的储购,是卢作孚认为的第二大事。因而卢作孚紧急从上海、香港、汉口等地搜购所需五金器材2000多吨。此项五金器材储购,不但让民生实业公司得以扩充民生机器厂设备,承担轮船修理,并于1939年,因战时油料奇缺,将燃油轮船改造为燃煤及建造燃煤新船(即需1000多吨五金器材),得以承担战时川江航运,维持战时后方交通,均与此项轮船五金器材及时储购,息息相关。[55]

(3)造船技术人员延揽。在抗战前,中国的造船、修船大多集中于上海、大沽、青岛、上海、马尾等造船厂,尤其上海可说集全中国造船、修船技术人员精英于一地。中日战事爆发后,如任此批造船人才星散,则对长期抗战后方造船、修船业是莫大损失。因而在大沽、青岛、上海、马尾等造船厂撤退时,卢作孚尽量延揽造船技术人员入川,至民生机器厂工作,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献身抗战事业的舞台,其中包括原周恒顺机械厂长、著名的轮机工程师周茂柏,应卢作孚之邀,担任民生机器厂厂长;著名的电气工程师陈仿陶担任民生机器厂副厂长兼工务处长;上海江南造船厂造船专家叶在馥担任民生机器厂总工程师;另如担任民生机器厂工务处修造总监王超、工程师刘学曾等人均为造船业知名人士。上述知名人士的延聘,及其带来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加入,让民生机器厂在抗战后方技术人员无缺,得以扩大人员和设备,进行川江轮船改造(如将燃油锅炉改为燃煤)、修船及建新船。民生机器厂成为中国抗战后方最大的民间造船机器厂,也解决了抗战后方水上交通工具问题。[56]

由于卢作孚在1937年8月上海战事起后,紧急应变,储备航运所需大量油料、五金器材及技术人员,不但得以完成1937~1939年长江大撤退的任务,而且撤入四川后利用此批购储的油料、五金器材及延聘的技术人员,扩充民生机器厂设备,进行旧船改造和建造新船,以应航行川江的需求,因而民生实业公司的船只,由战前46只,1.8万余吨,于1940年撤入四川后反增至116只,3万余吨,成为战时最大的轮船公司,担负四川航运的主力。[57]另卢作孚储备航运所需大量油料、五金器材,使得在日军封锁、四川物资奇缺及物价高涨情形下,支持民生实业公司长期亏损。1943年卢作孚在《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民生实业公司》一文中对此事表示:“汉口宜昌撤退以后,剩下来的油和五金器材和配件,不但支持了这几年的使用一直到今日;而且还支持了这几年的亏损一直到今天。假若没有当年的若干油、五金器材和配件的准备,而完全靠今天的大量的高价收购,或且无法收购,来供应全部的使用,则其亏拆及其航行的困难,将更不堪言。”[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