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有关史料及其研究
- 臧运祜 徐勇 潘洵 周勇
- 1237字
- 2024-11-03 05:35:26
四 结论
驻华北日军在卢沟桥地区的非法扩张与战争挑衅的史实的存在,不以其个别行动的决策文件的存毁为转移。战后重新发掘的日军高层战略性决策史料,也充分证明了“七七”之夜日军在卢沟桥地区发动挑衅事件,是继柳条湖事件攻占中国东北地区之后,进而吞并华北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具有其政策与战略全盘的必然性与计划性。
卢沟桥事变则是日本侵略战争走向全面升级的关键之点,各方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大批有责任感有良知的日本学者做出了认真而详尽的学术研究。但日方部分学者拘泥于驻地部队作战计划等“实证研究”,受困于“第一枪”战术动作的烦琐考据,难以克服日军当局大批销毁证据造成的困难,不能够跨越事件“偶发论”的认识局限。至于日本右翼方面,执意为开脱战争责任而纠缠于所谓“第一枪”问题,进行着最为典型的狡辩,需要我们持续依据史料与事实加以澄清。
[1] 徐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 安井三吉:《从柳条湖事件到卢沟桥事件——1930年代在华北的日中对抗》,东京:研文出版,2003,第82页。
[3] 安井三吉:《从柳条湖事件到卢沟桥事件——1930年代在华北的日中对抗》,“序”;第21~22页。
[4] 冈野笃夫:《“学者研究”之责任——读安井三吉教授的〈卢沟桥事件〉》,参阅徐勇《评安井三吉新著〈从柳条湖事件到卢沟桥事件〉》,《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1 期。
[5] 安井三吉:《卢沟桥事件研究现状与课题》,《历史科学》第195号。
[6] 秦郁彦:《卢沟桥事件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初版,第2页。
[7] 《战史丛书· 大本营陆军部》(1),第395页。
[8] 《战史丛书· 陆军军战备》,第93页。
[9] 《战史丛书· 大本营陆军部》(1),第390页。
[10] 《战史丛书· 陆军军战备》,第169页。
[11] 《战史丛书· 陆军军战备》,第169页。
[12] 《战史丛书· 大本营陆军部》(1),第375页。
[13] 李云汉:《卢沟桥事变》,第205~206页。
[14] 转见李云汉《卢沟桥事变》,第207页。
[15] 波多野澄雄、户部良一:《日中战争军事的展开》,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6,第23~25页。
[16] 《战史丛书· 陆军军战备》,第169页。
[17] 秦郁彦:《卢沟桥事件研究》,第67~69页。
[18] 《现代史资料》(8),第384页。
[19] 《战史丛书· 陆军作战》(1),第101页。
[21] 《战史丛书· 陆军作战》(1),第135页。
[22]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第195页。
[23] 《战史丛书· 陆军作战》(1),第91页。
[24] 《战史丛书· 陆军军战备》,第169~170页。
[25] 《现代史资料》(9),第327页。
[26] 李云汉:《卢沟桥事变》,第296~297页。
[27] 李云汉:《卢沟桥事变》,第330页。
[28] 李云汉:《卢沟桥事变》,第326页。
[29] 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册,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第360页。
[30] 李云汉:《卢沟桥事变》,第2页。
[31] 军事科学院军史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第7~9页。
[32] 徐勇:《征服之梦——日本侵华战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137页。
[33] 臧运祜:《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311页。
[34] 《战史丛书· 大本营陆军部》(1),第376页。
[35] 秦郁彦:《日中战争史》,第163~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