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们对于科学的态度遍历于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无批判地赞美这一端,经过不信任、怨恨和嫉妒,到极端毁誉和彻底仇视的另一端。[1]

——苏珊·哈克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2]

回溯人类思想史中出现的各类思潮,西方反科学思潮给人留下了捉摸不定的印象。这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生成的滞后性,所以较晚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对象。甚至,曾有学者质疑在历史上存在过反科学思潮这一现象。西方反科学思潮是植根于近代科学,并在此后约五个世纪给予科学沉重打击的一股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这股思潮不仅在学界引发了针对科学基本组成要素和根本原则的挑战,而且在大众层面打破了对科学的尊崇和信仰,进而导向对科学的不信任、反抗和排斥。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3]思想以逻辑的形式展开在历史之中,不能置于历史之外。图尔敏(S.Toulmin)提示过我们,“只有将反科学置于历史语境之中的时候,我们才能恰当地理解它。”[4]依据薛定谔(E.Schrodinger)的概括,“当今科学的世界图像是历史的产物”,[5]我们也可以试着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当今西方反科学思潮的世界图像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不仅是认识和理解反科学的一面镜子,而且也是孕育它的母体。因此,无论是基于自然性的、社会性的,还是来自科学活动者的主观架构,对反科学的理解只有赋予历史维度才能揭示其背后隐藏的逻辑本质。因此,要揭示西方反科学思潮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进程和时代特征,必须对西方反科学思潮的历史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本书通过再现西方反科学思潮的历史发展图景以及考察其内在的逻辑演变规律,为深入探讨西方反科学思潮的本质特征、基本原则和认知纲领等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研究框架。在探究西方反科学思潮历史演变之前,首先要对涉及反科学(anti-science or antiscience)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在此基础上辨析和框定反科学的概念以及对西方反科学思潮给予相应说明,目的是为各章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工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