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腑气一通咳喘消

很多孩子的妈妈总是询问我,怎样能防治小儿咳嗽与小儿哮喘?为什么孩子有时候脾胃不好,有时还2~3天不大便,一到夜间就咳嗽得厉害,痰多,还总咯不出来,有时夜间加重,还伴有喘憋。遇到这些情况,可把家长愁坏了。

咳证、喘证是小儿时期的多发病,也是顽证。出现上述问题,其实很多与小儿的脾胃不运有关。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孩子的喂养多样化、丰富化。孩子的脏腑十分娇嫩,喂养不当,就会伤到正气,尤其是脾胃。因为孩子的脏腑清灵,脾肺两脏相对虚弱,脾气不足,肺气也不足。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脾为土,肺为金,我常常形象地说,脾和肺是母子关系,脾弱了,肺气也很容易不足,这就像妈妈一旦生病了,不能好好照顾孩子,孩子也容易生病。我这样解释给孩子的家长听,她们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两脏一旦受伤,脾胃不运,机体的化痰不利,容易导致痰气沉积,引发咳喘等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去处理呢?我常常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中,处方用药加入化痰健脾的药物,如陈皮、茯苓、清半夏、苍术等。如果孩子的积滞严重,导致大便不通,我常常加入果仁类药,如杏仁、桃仁、莱菔子、紫苏子等,可以起到宣上开下、润肠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取得理想的效果,小孩的大便通畅了,痰也消了,咳证自除。在这里谈到杏仁的应用,其实用到了“提壶揭盖”的理论,中医讲肺为华盖,就是说肺在五脏的最上层,如果上面的肺气闭郁,就会影响下部的肠胃气机不畅,导致便秘。其实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如果孩子的脾胃不足、气机不利的话,也会影响肺脏的宣发功能,导致咳喘等证。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常常会用到“培土开金”的处方思路,在小儿肺系疾病中,加入健脾消积导滞的药物,积滞重的话,我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消积导滞化热的效果特别好,脾胃运化正常了,气机顺畅了,孩子的咳喘证就能治愈。我推荐一款“三仙翡翠汤”:白萝卜1根,切片,甜杏仁10克,陈皮10克,紫苏叶10克。大约3碗水,煮开10~15分钟,每次让孩子喝大约半碗,对于脾虚痰盛生咳的患儿,十分有效。当然,我们中医在治病时,有很多丰富的临床手段,如拔罐、刮痧、推拿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这种积滞型的孩子,可以用一些家庭简便的方法,如热熨法:陈皮20克、生姜10克、生山楂25克、槟榔20克、生大黄10克、炒麦芽20克,6味药物。把上述药物放锅里炒热,之后放到厚一点的布袋里封好,放在孩子的腹部热熨15~20分钟(视情况而定),一天3~4次,效果十分好。

而对于脾虚夹积导致咳嗽的孩子,可以用炒白术、党参、黄芪、清半夏、砂仁、木香、焦三仙等药物,炒热用布包起来,方法同前,热熨15~20分钟即可。

除了上述的热熨法,我还常常教给家长一些外治手法,如给孩子摩腹,方法是:家长用手掌绕着肚脐顺时针揉60~80下,摩腹完成之后,揉中脘穴(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接下来就是分腹阴阳,就是沿着胸骨剑突下,这两侧是肋缘,两拇指沿着肋骨的内缘往下推,一直推到肚脐两侧,这就叫分腹阴阳,其实这些动作都是帮助脾胃运化的,无论是摩腹还是揉中脘,还是往下推,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的脾胃气机顺畅,这样孩子的一身之气才能条达。背为阳,腹为阴,调节机体的阴阳,也可以运用捏脊的方法,会收到良效。上述所提到的方法,都能激发人体形成内部阴阳协调平衡的能力,使人体气机畅达,气顺病除。

在预防和调护方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调理之前,尤其是季节交替的时候,避免变应原,如花粉、海鲜、鸡蛋。在起居上,把孩子的被褥放在阳光下照射,以杀掉螨虫,尽量用太阳光、紫外线去处理。

(2)避免让孩子吸“二手烟”。新装修的房子,过一段时间再去居住,防止孩子闻油漆味,这都容易导致孩子咳嗽,还可能导致得哮喘。

(3)给孩子的添加辅食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一定的尺度,适度即可。饮食上要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4)中医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尽量别给孩子喝冰镇的饮料,这一点十分关键,寒凉的东西不只是伤肺,还会伤到了脾阳,导致免疫力下降,发生肺寒咳嗽等证。

(5)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孩子情绪舒畅了,也有利于脏腑的气机条达,气顺则安。

我常常说,腑气一通,“咳喘”消。通过上面的论述,我认为孩子的腑气通顺,是十分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