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修身九讲(典藏版)
- 方朝晖
- 1602字
- 2020-11-23 17:16:53
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还认为,一个人有无巨大的人格力量,取决于他平时自我修养的功夫;而衡量这种力量的主要标准,体现在他做人有无“浩然之气”上。孟子是一个具有豪侠之气的人,对完美的人格有很多描述。诸如“浩然之气”“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术语警句,均是孟子首创、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孟子对“浩然之气”的描述,乃是他对于“存心”“养心”和“养性”更具体、更深刻的阐述。
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一种做人的豪迈气概,它使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无比刚劲、无比高大,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所代表的伟岸人格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时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浩然之气是“养”出来的,而非临时涌现出来。如何养?答曰:“以直养。”何谓“以直养”?答曰:一个人如果平时总能够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关键的时候自然能体现出较高的境界和水准。我们欣赏历史上的有些伟人,尤其是在国家、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人们,或者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表现出大仁大义、以壁立千仞的人格震撼了无数心灵的人们。那么,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是这些人平时长年累月、始终如一的做人功夫,使得他们在异乎寻常的历史考验面前,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所以,没有长期以来为人处世的功夫基础,不可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巨大的人格力量来。这就叫作“以直养”。此外,孟子在讲到“以直养”的同时,还强调了“直”不是简单地直来直去,而要“配义与道”,即“直”要合乎道义和公理。我愿意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来说,“直”要合乎天理良心,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其次,孟子认为,培养浩然之气主要靠诉诸自己的内心来做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总能够从良心出发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心安理得。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会让自己内心深处感到不安,就会“气馁”,当然不可能再有正气。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做人做事要扪心自问和自我反省。扪心自问时心中坦然,自我反省时毫无愧疚,才可能一身正气。孟子还在其他地方使用了“自反”“反身”等说法,“自反”“反身”都是自我反省。他引用曾子的话说,真正的勇敢并不仅仅指不怕死,而是在自我反省时心中没有愧疚和不安。“自反”时心中不安,即使是再弱小的对手也能让你心惊胆战;“自反”时心中踏实,即使有千千万万敌人,你也敢勇往直前。
其三,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指按照外在的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他坚决反对根据外在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来培养人格,认为那样等于是揠苗助长。孟子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而不是“义袭而取之”。所谓“集义所生”,就是平时一直按道义要求自己,有了日久天长的积累才能有浩然之气。所谓“义袭而取之”,是指把“义”当作一个外在的无条件要求,强迫人服从。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由他从这里讲出来的。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今天学校里盛行的许多道德教育,是否也是在揠苗助长呢?我们发明了很多道德规范,制定了许多道德准则,要人们学习和遵守,可是效果又如何呢?多数情况下,我们提倡道德,乃是因为听说社会需要道德,听说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把道德当作满足外在社会需要的工具来对待,对于道德所具有的自在价值以及道德成长的规律缺乏足够认识,可以说是揠苗助长的典型例证。
在孟子看来,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风范,绝不可能被理解为外在规范和标准的产物,而只能来源于我们灵魂深处积蓄已久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在精神的升华中对人性之崇高、生命之伟大的切身感受。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在性命攸关的转折关头视死如归,在重大的人生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才表明我们有伟大的人生信念,有了浩然之气。孟子强调,所有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的源泉,主要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价值规范的接受,而只能来自于我们灵魂深处,来自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人性的魅力。具体的实现要依赖于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做人,从良心出发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