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 历史要让人性复活
- 朱元璋:从草根到洪武大帝
- 宗承灏
- 1402字
- 2020-11-09 17:32:21
岳南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元朝末年,有那么多的豪门贵族、英雄豪杰蜂拥而起。谁也没有想到,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会是要饭出身的朱元璋。有人说,中国历史是个两段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与“得天下者得民心”。前者告诉当事人如何去实现得天下的理想,后者是说得了天下后其他的都不是问题,包括民心。
有人会问,皇帝,到底干什么?
或许朱元璋会告诉你,前半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后半程是“得天下者得民心”。更何况没有人比朱元璋更懂得“民心”究竟为何物。很多时候,他就是“民心”的代言人。
如果朱元璋没有最底层社会的生活经验,没有突破人生底线的黑心和辣手,他朱元璋就不是朱元璋。
宗承灏在本书里尝试用第一人称来写朱元璋,让“我”领着我走进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从更多的层面去展示一个帝王的心路历程。
从字里行间,我能够感受到,宗承灏一直处于一种“端着”写作的状态,不够放松。或许这源于他本人的性格。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喜欢拿历史随便开玩笑的人。对宗承灏选择这样一种写作态度,我还是持肯定的态度。我始终认为,一个连本民族历史都谈不上尊重的人,还能指望他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有所馈赠吗?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泡在泛黄的古籍堆里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总是会被一些看上去简单得接近于弱智的问题深深困扰。比如,会在文思泉涌的某个时刻突然停下来,向精神层面的另一个自己发问:
什么是历史?你写的这些东西是真相吗?
另一个自己就会反诘,你生活于当下,连当下的万象百态都没有办法搞清楚,凭什么去向一个容易遗忘的族群、一群容易遗忘的人索取过往的真相?
往事并不如烟。对于一个历史书写者来说,真相绝对不是我们书写的真正目的,人性才是。也就是说,历史并非单纯地始于事,止于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将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做标本研究,倒也未必能深入地了解朱元璋这个人。不如将他置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在他身上的一些盲点也许就容易被衬托出来。
历史是一群人又一群人的集体往事,而在这往事中曾经出现过数以亿计的血肉灵魂。对于我们这些历史书写者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能够重现于眼前。这就是所谓历史的“复活”。过去的东西当然不可能今日重来,更不可能搬进实验室进行解剖后,再去做防腐处理。所谓历史的“复活”,不过是历史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而这种相似又不是完全的契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历史是可以复活的。历史就是时间轴上的一个又一个点,是一段又一段的往事。它是有生命力的。所谓消失,只是时间层面上的消失。对于一个历史文本的写作者而言,他的使命就是带领自己的读者去实现那段历史的复活。
心理学有一个神秘的词语——“神入”。而这个“神入”就成了宗承灏试图复活历史的路径。何为“神入”?它的简单化的同义词是“换位思考”。其实它不仅限于思考,更是我们感受他人内心体验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让你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情感、理想、信仰和意图等,并理解历史事件的演绎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从而感悟历史,让“历史”得以“死去活来”。
如果用一句话来推荐宗承灏的这本书,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写给爱思考的人读的书。
(岳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前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著有《南渡北归》《从蔡元培到胡适》等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