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有人走的路(1-8套装)
- (美)M.斯科特·派克
- 3330字
- 2021-04-03 22:50:14
子不教,谁之过
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受到严厉的责骂和体罚,即便小有过错,父母也会怒不可遏:辱骂、威胁、恐吓、掌掴、脚踢、鞭打、拳击,可谓花样翻新。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它本身就违背了自律的原则。没有自律原则作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有些父母常常告诉孩子:“照我的话去做,但不要学我。”他们在孩子面前酗酒无度,烂醉如泥,或者在孩子面前破口大骂,拳脚相加。他们缺乏长辈起码的自制力、尊严和理性;他们形容邋遢、一塌糊涂,甚至偷懒耍滑、背信弃义。这些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却强迫孩子有条不紊地生活,结果可想而知。假如父亲三天两头殴打孩子的母亲,那么母亲因儿子欺负妹妹而对其施以体罚,又有什么意义呢?又如何能指望儿子听她的话,控制好情绪呢?在孩子稚嫩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父母的爱至关重要。即使家庭环境充满混乱,生活贫困,只要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相反,即使父母身为医生、律师、企业经理或是慈善家,生活方式相当严谨,但如果缺少爱和温情,他们培养出的子女照样会随心所欲,恣意妄为,不懂得自律。
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在本书第二部分,我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爱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爱的实质,以及爱同教育的关系。
如果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花时间去欣赏它,照料它。譬如,某个小伙子终于拥有了心仪已久的汽车,那他一定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汽车上面:擦车、洗车、修车、给汽车美容、不停地欣赏它、整理内饰……你也可以观察,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是如何精心照料自己的花园的,他会细心地浇水、施肥、修剪、除虫、嫁接、移植……同样,对子女的爱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照顾他们、陪伴他们。
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就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并找到教育他们的正确方式。在孩子明显需要培养自律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挑起担子,而是不耐烦地说道:“我没精力管你们,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到头来,当孩子犯下错误逼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们头上,不是打,就是骂。我们根本不愿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适合。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聪明的父母决不会这样做。问题发生之前,他们就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他们会用恰当的敦促、鼓励和表扬,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责备,来巧妙地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教他们学习自律。他们会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从孩子吃蛋糕、做功课、撒谎、欺骗、逃避责任等行为中,及时发现问题;他们也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对孩子的管教上,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表扬,什么时候该批评。他们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用小小的亲吻、拥抱和爱抚,用小小的警告和批评,就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使问题消失于无形。
可以断言,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家长,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当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块儿去经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领受父母的这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有的父母为掩饰家庭教育上的失败,会不停地告诉孩子说自己是多么爱他们,多么重视他们,等等,但真相无法逃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不会被谎言和欺骗长期蒙蔽,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一再出尔反尔,只会让他们渐失信心。即便他们表面上不会表现出什么,不会牢骚满腹,或者大发雷霆,但却会把父母的教导和许诺看得一文不值。更为糟糕的是,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那些沐浴着父母之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也许会偶尔赌气,抱怨父母一时的忽视,然而,内心深处却清楚父母深爱着他们。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自信必须从小培养,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只能事倍功半。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既然我们讨论的是推迟满足感和规划时间,就让我们以时间为例。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就会认为我们的时间也很有价值,如此有价值的时间必须要加以善用。那位拖延工作的财务专家的问题,就在于她忽略了自己时间的价值,因此才造成时间的浪费。童年时,她曾有过不幸的遭遇:亲生父母本来有能力照顾她,可是每逢学校放假,他们都会花钱把她送到养父母家中,她从小就体验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她觉得父母不重视她,也不愿意照顾她。小时候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长大以后,尽管她聪明能干,但自我评价却低得可怜。因为自我评价很低,所以,她才不重视自己的时间。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之后,她自然就意识到了自己时间的宝贵,必须合理有序地进行安排。
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父母是彼此分离的,这使他们感到无助。他们知道依靠父母的养育才能生存,遭到遗弃就会死亡,所以,孩子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恐惧心理都有敏锐的直觉,他们向孩子做出保证:“我们是爱你的,永远不会丢弃你不管。”“爸爸妈妈当然会回来看你,我们会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我们是不会忘记你的。”如果除了这些口头保证之外,还有实际的行动相配合,那么,待孩子到了青春期,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他们不会只贪图一时的安逸,牺牲掉长期的幸福,而是甘愿以某种方式推迟暂时的满足感。他们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们的需求最终都会实现,就像父母做出的保证一样。
很多孩子未必有这样的运气,他们从幼年起就遭受父母的遗弃、忽略、殴打乃至威胁,或者像那位财务专家一样缺少父母的疼爱和关心。即便没有类似的不幸,他们也会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爱的保证,而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有些父母贪图省事,缺乏耐心,动不动就会用“遗弃”来威胁和管束孩子:“照我的话做,不然我就不再爱你,你自己想想,会落得什么下场!”——那当然意味着抛弃和死亡。这样的父母把爱心丢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控制和专制,这使得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甚至把世界看成是地狱,这种恐惧的感觉会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后。他们宁肯提前透支未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在他们眼里,将来太遥远、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即使将来比现在好过许多倍,他们也不愿意去等待,只愿意得过且过。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如果这份礼物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有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过其过程必然更为艰辛,通常要经过一生的鏖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