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田与《红楼梦》

在我们村的池塘和村河之间有一片田地,乍一看,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不过,它们离村里的房屋太近,常常被鸡鸭猫狗光顾,庄稼每日战战兢兢地成长着。这片田地中,最大的一块正是我家的。

幸运的是,我们从来不用担心这块田里的庄稼被干死。一旦没水,挖开池塘的小坝口,水就流到田里了。不幸的是,我们家这块田位于我大伯家门口,是鸡鸭猫狗散步的第一站。田里栽早稻的时候,正是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凶悍母鸡带着小鸡们出来觅食。我们家这块田,是它们最好的去处。有好几年,头一天早上刚在田里撒下谷种,第二天去看,田里一半的区域只看到泥巴,谷种却不翼而飞了。

后来,从清明节撒下谷种起,妈妈就叮嘱哥哥、姐姐和我,除了上学的时间外,其他的时间都要轮流盯着这块田,不要让鸡鸭猫狗过去踩,特别是不能让小鸡跑到田里。它们不但会把田地抓得稀巴烂,还会把撒在田里的谷种吃掉。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小时候,谁不想一放学就甩开书包出去玩儿呢?想到还得傻傻地守着这块田,真是绝望得很。虽然心中早有不悦,但是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生怕这一块儿地的秧苗被小鸡们偷吃光了,那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就没有稻谷收了。

妈妈大概也看出来我们的不满,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来阻挡小鸡。

她在田埂上钉上了一些木棍,每根木棍高一米左右,又把几十个装过化肥的蛇皮袋子剪开,再把剪开的袋子缝在棍子上,袋子与袋子相连,形成了一道屏障。这样一来,我们放学的时间得到了解放。起初,这样做的确是管用的,母鸡们一个个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它们有的走得更远一些,到河边的田里去;有的返回村里捉虫吃;还有的不死心,独自飞过田埂上的屏障,冲到田里去饱食一顿,留着一群小鸡在旁边急得打转。不过,独自吃食、不顾小鸡的鸡妈妈还是非常少的。

屏障不会长高,但是小鸡们几天就长大了,它们扑腾扑腾地弹弹翅膀就能飞起来。我们家那田埂上的屏障,反倒帮助了它们练习起飞,仿佛能飞过化肥袋子的小鸡,就代表它们长大了、成年了。眼见着早稻已经出了穗,翅膀长硬了的小鸡们每天一睁眼,就向这片刚露出头的早稻田奔来。

这可把我们急坏了。如果再用蛇皮袋子加高一层屏障,倒也是可以做到。但是这样一来,整块田就被严实地捂了起来,风吹不进来,对它们接受阳光雨露也不利。怎么办呢?一方面,憧憬着放学后的“自由时间”;另一方面,又担心一家人这一年的收成。于是我灵机一动(其实是“懒中生智”),既然这一圈袋子挡不住小鸡,那就扎一个草人吧。

草人很快就扎起来了。果然,平时凶悍的老母鸡、扑腾的小鸡,看到田里站起来的草人,前进的脚步就缓了下来,好几天不敢接近。有了草人在,我们又松了一口气,一放学就玩得不见踪影。好景不长,好几次,草人上停了几只麻雀,但是草人无动于衷,小鸡们看到了,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于是,这个消息又在鸡群中传开了,扑腾的小鸡们又在田边开始活跃了。

无奈之下,“活人卫士”兄妹仨又得守田赶鸡了。

这一回,我们仨倒没有从前那般痛苦的抵抗,大概是明白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个道理。自家的田,还得自家人来守护。我们也因此真真切切地体会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人很快做了分工,早晚轮流到田边照看。一看到有鸡群过来,就拿着准备好的竹条,冲过去驱赶。起初几回,鸡群们也不怕,它们以为我也是假人,还一个个地奋力向前冲,直到我把带头的那几只鸡抽得“咯咯”大叫时,它们才知道我是“真”人。

这样“对打”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我只是呆呆地坐在田边的小树林里,或是在田边走一走,让小鸡们不敢接近。不过,即便我再厉害,也会有小鸡们在田边毛草的掩护下,偷偷地钻到田里来。一旦逮住这样的小鸡,我就会生气地“痛抽”它们一顿。痛抽,也不是真抽它,而是跟在它们身后,一边大声吼叫,一边用竹条抽打地面,吓得它们上蹿下跳。这样做,就是为了“抽鸡吓鸡”。

这一招比蛇皮袋子、草人都管用,小鸡和老鸡们终于产生了畏惧,我不但守住了我们这块田的太平,还让周边田的主人也放心了。没有成群的鸡可赶,坐在田边的时间真不是一般的无聊。无聊到有好几次我想数一下这块田共有多少株稻谷。有一次,数到一百多,就看到有小鸡过来,急急忙忙跑去赶小鸡,回来后忘记了数到哪里。还有一次,刚数到三百多,天就黑下来了,田里的稻谷糊成一片,又没数完。

哥哥姐姐各有一套对付无聊的方法。田的旁边正好是村里的小河,哥哥一去守田,就带着鱼竿、水桶、小板凳,在小河边钓鱼。他还顺便带着铲子,在田边挖蚯蚓。不过,大多数时候他都空手而归。因此,我怀疑他有没有认真地守田,或者说,他有没有认真地钓鱼。

姐姐也有一套她自己打发无聊时间的方法。她带着镰刀,砍了一些树枝藤蔓,把这些藤蔓捆绑在田边的几棵树上,搭了一个小棚子。每次去,她都会给她的小棚子增加一些新装饰。有时加一点野花,有时是捡一些小道具,一点点把小棚子装扮起来。起初是她一个人玩,后来,她的许多小伙伴放学后就跟着她一起到这个小棚子下玩,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过家家。

这样比起来,我显然像个傻孩子,因为强烈的嫉妒心,我决定放弃这个无法完成的数稻谷的傻游戏。想找一个和哥哥姐姐一样有意思的事做。我对搭棚子和钓鱼这两件事,都没有兴趣。机缘巧合,那时,爸爸从他的学校带回几本大厚书,其中有一本是《红楼梦》。

以前爸爸总是在晚上听收音机里的评书节目,我第一次知道《红楼梦》也是在评书节目里听到的。评书里讲《红楼梦》的故事极为热闹——没错,小时候的我,也只能用“热闹”来形容它了。每次我都能在收音机里听到许多人的名字,她们一起作诗、吃饭、看戏。我觉得故事中写的人们过的日子有趣极了,哪像我,都是在无聊中度过。

于是,每当轮到我去守田,我就搬上哥哥钓鱼时的小板凳,抱着如砖块儿厚的《红楼梦》坐在田边。 一手握着长竹条,一手翻开书,以此来打发接下来的无聊时光。如果那时我知道《红楼梦》是如此伟大的一部著作,我想我是不敢就这么随意翻开来读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无知,才有了接下来在阅读中的无畏和轻松感。

老实讲,刚开始读时,很吃力,每一页都有好几个字不认识。连里面丫鬟的名字都认不全,简直就是囫囵吞枣。不过,我依然硬着头皮往后翻,无论如何,看书总是比数稻谷有意思。就是这么一个肤浅的理由,成了我读书的一大动力。

又翻又跳地读到了探春结了诗社,大家以海棠为题作诗,院子里的姑娘们纷纷一展才华。我没见过海棠,看着书中的描述,我只当它跟栀子花差不多,白色的花、透着迷人的香气。有了栀子花这个影子,我便有了一些代入感。

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姐姐搭的棚子下,仔细地读书中的诗。

我不懂得书中说的押韵是什么意思,写海棠里要有“门盆痕昏魂”,只是觉得有意思,又迫不及待地看下去。我本以为宝钗写得已经很好了,特别是那句“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彻魂”,超出了我对栀子花的理解。再读到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就觉得这是比好还好一点的感觉。我从没见过海棠,但见过梨花和梅花,黛玉的诗让我仿佛见到了海棠,但它又不是真实的海棠。

那一刻,我觉得读书真是一件太有意思的事了,比搭棚子、钓鱼有意思,比数稻谷有意思一万倍。

没想到,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回,她和大家一起吃饭,吃到了一盘佳肴,这个菜叫茄鲞(当时并不认识这个字),别人跟她说这是茄子做的,她一点也不相信。原来,这道菜还有前期复杂的工序。用鸡油炸,再用鸡脯子肉和上一些香菌,拿鸡汤来煨干,要吃的时候用炒的鸡爪子一拌。每读一句,就会咽一次口水。除了对这道菜垂涎欲滴之外,心中还十分得意。

这道菜中,有好几个地方都提到了鸡——鸡油、鸡脯子肉、鸡汤、鸡爪,我能不开心吗?天天把我困在田边的是谁啊?可不就是这些可恨的大鸡小鸡嘛!如今,它们一只只地被书中的人做成了菜,真是大快我心。读到这一回,真是让我开心得不得了。甚至,对守田这件事产生了一点莫名的热爱。

很快,读到了黛玉教香菱写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道:“平仄是末事,词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诗自是好的……”

我对平声仄声是不懂的,只是把她后面说的:“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诗自是好的”理解为一种感受,像是在黛玉的诗中能看到海棠一样。这一点,也让我突然明白了课本中学到的几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书还没有读完,稻谷就到了收割的季节,这意味着守田的日子告一段落了。起初,被妈妈派过来守田赶鸡,本是极不情愿的。走的时候,倒有一些不舍了。本以为是这块儿田地限制了我的自由,最后却发现,也正是它,给我创造了另一种自由。

坐在河塘处的稻田边,一手拿着竹条,一手捧着书的日子,是少年时代的一段闪光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