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筑装饰设计产业的运行环境

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势对建筑装饰设计产业的影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这种经济上的“新常态”被专家解读为: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增速是适度的,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具有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结构是优化的,第三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三是经济质量是较高的,经济动力主要来自生产率的提高;四是经济制度环境是有利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

然而,严格说来,近几年,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在这样的过渡期,中国的宏观经济体现出了转型的阵痛,其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也影响到了建筑装饰设计产业的发展。

2018年国际经济分化、中美贸易争端升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风险加大,复杂的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产生多重负面影响,经济与金融风险上升。当前经济领域存在如下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突出问题: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明显加大;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更加突出,企业用工成本持续显著上升,企业实际税费负担普遍加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有所加剧,综合融资成本抬升,上游原材料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压缩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居民消费增速持续放缓,消费实际增速低于GDP增速;部分沿海经济大省经济下行压力凸显。

而同时,减税降费、扩大改革开放、扶持民营企业、设立科创板、持续推动“一带一路”、投资“大基建”等一系列国家经济振兴政策的出台又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机遇。

无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产业来说,不变的是真实而强大的市场需求。需求决定供给,需求是经济增长最根本、最可靠的动力。

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来源于两部分,一是新开发建筑的初始装饰的设计需求;二是存量建筑改建、扩建、改变建筑使用性质或初始装饰自然老旧而形成的更新需求。随着存量商业营运用房、住宅数量的增长和二手房交易市场的成熟,既有建筑整体和局部的更新改造服务需求不断扩大。

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需求还来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美好生活”,特别是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唯一参照,从建筑层面,“美好生活”的创造,离不开建筑装饰设计。

在“存量+增量”双重增长的需求驱动下,在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下,建筑装饰设计产业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为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带来巨大市场

建筑装饰设计行业位于建筑装饰工程业务链条的起始阶段,是建筑装饰价值链条的前端。设计在转变装饰行业发展方式中具有突出作用,是行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化为文化、艺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关键。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不可逆转的城镇化进程为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创造了持续的、巨大的市场需求,支撑着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数据,目前全国室内设计人才缺口达到40万人,国内相关专业的大学输送的人才毕业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装饰设计行业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未来20~50年都处于一个高速上升的阶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018年10月10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督察〈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的通知》指出,“十三五”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各地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比2013年缩小2个百分点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2017年为42.35%,比上年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了1.225个百分点,达到方案中提到的“‘十三五’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简单测算,即城镇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城镇人口的巨大增长,必将带动相关城市住宅及配套设施的发展。而装饰设计无疑会成为受益行业。

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等共6个大方面共22个项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二、“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中国设计产业国际化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发展已进入了新常态,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设计行业作为技术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我国,室内设计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建设是同步的,室内设计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存在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倡导的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形势下,设计行业的发展也会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对设计水平的提高和设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为装饰设计产业创造了一个良性的交流环境,它将为中国设计师带来越来越多的跨国、跨洲合作项目,让更多的中国设计师可以走出去,与世界各国设计师展开交流合作,在国际市场上参与项目。在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或许会成为装饰设计新的潮流与趋势,对于从业的设计师而言,谁能更快、更全面地从文化交流中汲取营养,谁就更有可能把握未来市场的话语权。

中国设计行业虽然呈现繁荣现状,但企业实力参差不齐,“一带一路”正是一场考验,那些能够接受发展变革、从变革中获得创新的企业将会被留下,而那些不能接受多元发展,依然固守自我的企业,最终将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从大局来看,这样优胜劣汰的筛选,更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带一路”主要受益公司主要从区域和行业属性两个维度来寻找。首先处于“一带一路”倡议节点地域的上市公司将直接受益,如边境地区的新疆、云南、广西等。其次从行业属性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欠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城镇化程度较低,基建需求最为明显,因此大基建行业(建筑施工、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钢铁建材)最先受益,同时战略推行离不开金融支持,基础货物往来离不开港口铁路交通运输,后期实现互联互通后的工业制造输出也就成为常态。“一带一路”倡导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设计行业的发展充满着挑战,因此促进各国人民和平友好,与区域合作共同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建筑装饰设计行业提供新的契机。

我们相信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装饰行业、装饰企业、中国设计、中国创造都将走出国门,在增加行业外汇收入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的对外输出增加我国的软实力。

三、特色小镇带来“特色设计”

中国特色小镇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后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供给侧改革的浙江实践。

截至2018年2月,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403个,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过2000多个。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旅游、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特色小镇的建立离不开建筑设计规划,而如何把当地特色与建筑、装饰设计有机融合,凸显小镇“特色”则留给设计师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特色小镇会引领甚至改变装饰设计产业发展的大方向。这个行业越来越不缺乏现代的、与别国无异的设计风格,而中国地方特色才是设计行业最缺乏的建筑元素。鼓励这些建筑风格的大政方针会为地标性的建筑增添地方识别度和民族特色性。

四、供给侧改革重塑建筑装饰设计发展新生态

“供给侧改革”是时下国内经济的热门词汇。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企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是大势所趋,这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次难得的挑战。

“供给侧改革”的逆向思维,把精力投入到供给端,从源头出发,优化产业结构,去掉过剩产能进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来开发建筑装饰设计企业的潜能,重新塑造中国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绿色发展新生态。

供给侧改革倒逼住宅装饰行业转型升级,企业应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绿色化的高质量住宅装饰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性地引入互联网等科技革命新成果来改造行业、完善服务。

五、人口老龄化带来适老产业的兴盛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超过7%,则认为该国家进入老龄社会。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达到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根据民政局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12亿,占总人口的15.5%,且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首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2015年我国迎来老龄化高峰期,2050年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30%,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

养老产业,在中国老龄化加速的当下,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朝阳产业。庞大的市场潜力为老龄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日益兴盛的适老产业就是最好的佐证。著名的财经评论员吴晓波就曾大胆预测,在15年内,适老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并取代商业房地产产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当然,人口老龄化带动的远不止房地产业,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文化旅游、餐饮服务等也将受益。

而与之对应的是,我国的适老产业才刚起步,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550万张,缺口达450多万张。所以,未来中国的适老产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养老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在城市,养老机构一般不外乎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几种,社区的养老服务大多是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等几类,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只能说是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还远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适老产业发展水平。在未来,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两种模式将成为两种主要养老模式,因此,在设计层面,养老社区的设计和适老化设计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养老社区的设计,在物业形态的配比上,有对老人的护理程度较高的老年公寓、也有护理程度略低的老人住宅、也有与子女合住的户型、同时也包括给年轻人的公寓。

适老化设计是指在住宅中,或在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及行动特点做出相应的设计,包括实现无障碍设计,引入急救系统等,以满足已经进入老年生活或以后将进入老年生活的人群的生活及出行需求。适老化设计将使建筑更加人性化,适用性更强。

尽管中国老年健康服务目前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市场空间逐渐打开。2004年,我国老年健康服务市场规模为1335亿元,2016年已发展到1.7万亿元,2004~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94%。彰显出政府部门对适老产业的支持力度在空前加大,适老产业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