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一、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的概念

发展绿色经济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一些学者基于工业革命对环境、生态和资源所带来的巨大污染和破坏,开始对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确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全面反思,推动了绿色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中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

2003年,中共中央在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会上还提出了五大协调发展战略,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出发,真正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本质上就是科学发展观。当前,绿色发展正在全球兴起,发展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不仅有助于减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发展与可持续的共赢。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从西方的绿色思想到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对绿色经济的内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和界定。归纳起来,其共同点:一是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产生的矛盾冲突来理解绿色经济,把经济的“零增长”和限制人类的活动来解决环境资源的问题;二是认为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和经济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三是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四是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环保化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些方面对我们反思现代经济发展,深刻认识环境资源危机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经济发展的途径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绿色经济的本质、功能、结构上界定绿色经济的内涵,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人类活动是不断向前的,经济的“零增长”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难以实现;二是把环境资源作为现代经济的子系统和内生变量,在经济大系统内解决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只能是局部的、阶段性。而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都是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下进行的,社会、经济客观上是环境资源大系统的子系统。要根本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冲突,只能把经济、社会活动置于环境资源大系统下来解决;三是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对绿色经济的内涵界定为:绿色经济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以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绿色经济的特征

绿色经济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经济,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发展绿色经济是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绿色经济要求生产、流通、消费等社会经济各个环节都是绿色的,都是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宗旨。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 绿色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

绿色经济的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来讨论绿色经济毫无意义。

2. 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绿色经济始终把环境与生态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明确指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续性。

3. 绿色经济一直致力于社会更高层次的进步

绿色经济不仅追求经济发展,而且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其一,绿色经济不仅要求社会进步而且要求国民财富的分配要相对的公平与公正,还要有益于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和就业。其二,绿色经济理论要求,环境保护应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而不是被动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预防、恢复或补偿由于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损失,从而营造一种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氛围。

4. 绿色经济是效率最大化的经济

绿色经济不仅包含了“绿色”,还包含了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以及以人为本,以发展绿色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相对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又包含了“经济”的内容,即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只不过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绿色经济是建立在绿色、健康、更有效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的效率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

(三)绿色产业的内涵

绿色产业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后,人们对社会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强,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技术品质和结构质量不断改善的结果。与三次产业的出现一样,绿色产业的出现同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的一次飞跃,它反映了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的巨大变化和改善生存质量的新的要求。

绿色产业是指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应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有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增进人类健康,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从一般意义上讲,一切传统产业中,凡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采用绿色科技创新、其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有益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产业,都可以进入绿色产业之列,其外延包括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旅游、绿色医药及环保工业等。从特定意义上讲,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一切依托于生物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而且其产出物是不破坏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的产业。具体而言,它是由“生物体(动、植物、微生物),环境(光、热、气、水、营养元素),人类的社会劳动”三大要素组成并相互作用的整体。生物体是把环境资源转化成产品的绿色车间;环境是提供自然资源的载体;人类社会劳动的作用主要通过社会经济资源和科技智力资源的投入,放大和提升生物体转化资源的能力和产出物的质量与数量。人的这种作用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现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统一。

(四)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的关系

绿色经济与经济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绿色经济的发展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是通过绿色产业来实现和构筑起来的。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经济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过程的转化,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和绿色化,促进绿色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绿色产业可理解为同绿色经济是同一的,必须遵循以下准则:一是产业发展对环境的作用必须限制在其承载力之内;二是产业发展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强度应限制在其最大持续收获量之内;三是产业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不应超过寻求可再生替代品的速度;四是产业发展必须维护自身的健康安全和世代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权利,少数人不能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多数人的健康;五是产业发展必须维护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在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之间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成本与收益的公平和分配。

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绿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绿色经济的一种内在要求,无论对社会现有的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必须满足绿色要求,即社会性的绿色标准、绿色观念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另外,产业在绿色经济运行中的组织方式决定着产业的存在和发展,产业的绿色化要求产业组织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绿色管理融入组织的运行机制之中,融入产业技术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各个环节,提高产业的绿色度和国际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从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成果的总合,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全面、持续发展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1)生态文明应视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鲜明的相对独立性。

(2)生态文明有狭义与广义之别: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即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

(3)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既向自然索取又向自然还利,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以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超越。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下,人和自然之间严重对立,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生态状态。出于对人和自然紧张关系的反思,生态文明由此而生,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基准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是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新方向。生态文明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和制度等各个方面,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面革新和提升,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率先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和谐关系为核心内涵的。这既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工业文明的全面超越。中国生态文明战略构想的提出,必将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场绿色革命。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系统全方位转型。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到政治经济体制等都需要彻底的改变。在精神文化价值观方面,转变“征服自然、奴役自然”的观念,确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生活方式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等。在消费方式方面,要从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都在同步增长,资源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由此,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以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又好又快发展为鲜明导向,以结构调整为关键环节,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节能减排为倒逼机制,正确处理发展与资源、环境、安全、创新的关系,走资源推动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保障型、创新支撑型发展道路。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入手。

200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增加了政治文明这一项新内容。十六大报告强调了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实际上已经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正式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了“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物质财富,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需要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而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其自身也要求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来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石。因此,社会文明的发展应该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

2.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中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结果,这种不和谐突出表现为人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已经并正在深刻地侵蚀着社会和谐的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巨大的障碍。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构建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生态环境。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价值观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伙伴关系,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它们不仅对人类有价值,而且对其自身及其他生命也是有价值的。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特有的优势在于拥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类的存在不仅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而且要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包括生命赖以存在的环境负责。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公平正义的思想,确立公平正义的规范,培养公平正义的素质,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3. 生态文明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作用

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成为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的需要,而实现四大文明和谐发展就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4.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生态文明又是其他文明都不能涵盖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共处,这是精神文明所要求的;人与自然之间也应该和睦共处,这是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独立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在于构建完整的文明体系,实践意义在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绿色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约束下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1. 绿色技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而绿色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保障。生态文明要求科学技术既要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又要认识与调节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通过科技的生态化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倡导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技术是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所有技术活动的总称,包括了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工艺的设计、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绿色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等等。绿色技术是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技术保证。

2. 清洁能源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能源基础

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问题。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但可再生能源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资和维护费用高,效率低,所以发出的电成本高,现在许多科学家在积极寻找提高利用可再生能源效率的方法。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加强,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已成必然趋势。

3. 通过绿色经济发展,强化生态理念教育,培养全民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只有强化生态理念教育,大力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观,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挥绿色产业示范区的作用,强化对全社会生态理念教育,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修养,引导公民个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善待、尊重、敬畏生态的价值取向,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使全体公民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做到热爱自然、善待自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创建和巩固一批生态教育基地,来带动更大范围内的生态教育工作。

4. 通过绿色经济发展,促进构建环保长效机制,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实行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环保,加快以节能环保为中心的技术改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全球环境科学综合研究,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建设环保科技示范工程,培植一批环保产业,骨干企业。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环保建设的力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投入格局。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为公众参与环保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