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 方甲,等.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 李善明,等.外国经济学家辞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6]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刘志迎.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 夏大慰,等.产业组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10]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 凌云,王立军.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 范金,郑庆武.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3]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 杨云彦.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6]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7]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版,2004.

[18]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9]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0] 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1] 丁生喜,等.区域经济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


(1) 毛林根.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3) 夏大慰,等.产业组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4) 罗斯托是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具有或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由于若干“主要成长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这些“主要成长部门”,就是所谓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以下特征:①引入了创新成果,获得了新技术;②具有大大超出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部门高增长率;③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④具有显著的关联带动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缺少其中一个,就不能成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见[美]W.W.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的产业。但是它不一定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甚至其中的一部分可能在下一轮的发展中被压缩和淘汰。优势产业是指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能够利用和发挥地区特色和有利条件,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运营效率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率,并能够体现、巩固和创立地区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标志该地区的经济特色和发展方向。

(6) 产业发展的内容,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又包括产业总体的演进;既包括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的演进,又包括产业组织的变化、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效益的提高。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单个具体产业的产生、成长、繁荣、衰亡或单个大类产业产生、成长、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产业总体的各个方面不断由不合理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过程。

(7)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现在,产业组织专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产业布局专指产业的地域分布结构;产业结构是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9)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 李善明,等.外国经济学家辞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11) 李善明,等.外国经济学家辞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12) 李善明,等.外国经济学家辞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13)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5) 时间序列分析即按时间的推移所作的分析;横断面分析即为同一时点不同国民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从低到高);“不确定”的意思是很难归纳出一般的趋势,从整体来看是变化不大,或者略有上升。转引自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 李善明,等.外国经济学家辞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18)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版,2004:246-247.

(19)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0)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1)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版,2004:248-253.

(22)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版,2004:255-262.

(23) 上海社科院周振华在《产业结构优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中提出了“结构聚合质量”标准。

(24) 具有代表性的是苏东水等人的观点,见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5) 具有代表性的是史忠良等人的观点,见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6) 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7)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8)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9) 方甲,等.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0)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1) 刘志迎.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2) [美] 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3)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4) 丁生喜,等.区域经济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

(35) 具体分析见本章“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36)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两条规划产业结构的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被称为“筱原二准则”。

(37)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8)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