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古人的智慧

庄子曰:古时候的人们,他们的智慧和知识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那么,那是达到了什么样的极高的境界呢?

宇宙初始未形成的时候,认识到原始本无万物的存在,这种认识可谓深刻透彻到极点了,是智慧认知的极高境界,已经不可以再增加了。

智慧知识次一等的人,认为有万物的存在,而未曾有分界来限定。

再次一等的人,认为事物有界限之别,而不曾有是非之别。

是非之别明显了,道也因此有了亏损。道之所以有亏损,是因为偏爱产生的。

这天下的万事万物,果真有成和亏吗?果真无成与无亏吗?有成和亏,犹如昭文的弹琴;无成和无亏,就像昭文的不弹琴。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施靠在梧桐树下与人雄辩,他们三人的才智,几乎都达到了登峰造极了,所以他们一直从业到晚年。这三个人只是各自有自己的爱好,便想要以此炫异于别人,他们以自己的所好而想让别人明白了解。惠子不明白了解而非要让人明白了解,所以终身迷于“坚白论”。而昭文的儿子又终身从事昭文的弹琴事业,以致终身没有什么成就。像这样可以说有成就吗?那么即使是我,也算是有成就了。如果像这样不算有成就,那么万物与我都无所成就。

所以迷乱人心的炫耀,是圣人所要摒弃的。所以圣人不用个人的才技辩说夸示于人,而是寄寓在事物的自然规律之中,这就叫作:“以明”。

在这段文章中(原文没有打上来),庄子思考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我”的起源,得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结论。“我”与天地万物同归于道,道既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终。而庄子故意将秋毫说成大,泰山说成小,早夭的婴孩说成长寿,八百岁的彭祖说成早夭,是因为庄子用“无”做它们的参照。秋毫比无大,所以是大;万物归于无,泰山为万物中的一点,所以泰山为小。早夭的婴孩比无长寿,所以长寿;时间亦归于无,所以彭祖即使活了八百岁也是早夭。

(支策据梧,汉语成语,拼音zhī cè jù wú,意思是作谓语、宾语,指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后形容用心劳神。出自《庄子·齐物论》。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昭文是古代的琴师,他的琴弹得非常好。

但是,后来昭文再也不弹琴了。因为他终于悟到:“当你弹琴的时候,只要你发出一个声音便失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当你住手不弹的时候,才能五音俱全。”

【点评】

(一)古代把宫、商、角、征、羽,称做五音。

(二)陶渊明的琴,没有一根弦,他“弹”琴的时候,便只用手“摸摸”而已。渊明的琴,便叫“无弦琴”。

惠施口才很好,和人辩论了一辈子。每次当他辩论累了,就靠在梧桐树上休息。

惠施靠在梧桐树上休息的时候,有一次,终于悟出了不辩论的道理。从此就不再劳神去和人家辩论了。

【点评】

利用口才的辩论,把人驳倒,你便算胜利了吗?你认为你“胜利”,这正是你的“失败”。因为大道是不能用任何人为的“语言”、“符号”来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