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 左丘萌 末春
- 2046字
- 2021-04-01 21:18:31
女性参政时期(706—712年)
随着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为帝,女主时代宣告终结。然而经历了武周朝影响,这一时期的贵族女性仍旧保留着浓厚的参政热情。以韦皇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人为代表的积极参与朝堂政事的贵族女性群体,继续引领女性妆束时尚。
其中武则天的儿媳、唐中宗皇后韦氏便积极模仿武周旧制,甚至大胆地在女性服装中采用男子在朝堂甚至祭祀大典上的冠服元素。如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有一方线刻“大唐皇帝皇后供养”图像的石经幢,经考证,图中帝后应为唐中宗与韦皇后(11)。韦后头顶装饰犹如帝王冕冠般的垂珠冕旒式挂饰,身上服装也装饰帝王冕服所用的日月、飞龙等章纹。其余如韦后爱子懿德太子,小妹十三娘、十七娘墓中出土的石椁上,也刻有头戴类似男性官员所用进贤冠(文官用冠)、鹖冠(武官用冠)、进德冠(贵臣用冠)等礼制式冠的华服女官形象。
唐中宗时期女性礼服盛装形象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石经幢线刻;懿德太子墓石椁线刻;韦十三妹、十七妹石椁线刻
本书作者改绘自:(左)高玉书.唐皇帝皇后供养经幢构件解读[J].收藏界,2016,3;(中)作者取自拓片;(右)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德国美因茨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唐李倕墓:考古发掘、保护修复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女子日常妆束甚至比武周朝更为大胆。上衫领口或是作开得很低的弧领,或是直接作直领对襟;雪胸仅用裙腰半掩,有时上衣甚至不系入裙中,而是在胸前松敞开来,呈现酥胸半露之态。
唐中宗时期女性形象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章怀太子墓石椁线刻
本书作者改绘自:樊英峰,王双怀.线条艺术的遗产:唐乾陵陪葬墓石椁线刻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裙袴持续流行的同时,再度出现将间色裙装显露在外的女装形象,间裙裙条之上往往还另行剪贴缀饰花鸟云纹。最华丽的两腰裙装见于史载——唐中宗爱女安乐公主下嫁武则天侄孙武延秀时,蜀地曾献上一腰“单丝碧罗笼裙”,其上以细如丝发的金缕绣出精巧的花鸟,这些裙上的小鸟“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方见之”。安乐公主更命宫中尚方以百鸟羽毛织成“百鸟毛裙”“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12)。
女性参政时期大胆的穿衣风格
约8世纪初/山西太原诸唐墓壁画
从左至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南郊唐代壁画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8,(12);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晋源镇三座唐壁画墓[J].文物,2010,(7);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南郊金胜村唐墓[J].考古,1959,(9).
女性参政时代大胆的穿衣风格
约8世纪初/韦顼墓石椁线刻
本书作者自拓片取样
此后追逐时尚的女子竞相仿效,寻找珍异材料制作各种绮丽锦绣衣裙,甚至出现“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的情形(13)。然而大抵是“花开花落不长久”,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性妆束时尚潮流随着韦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人相继被诛而渐有消歇之势。失了根本,满地落红终将归于沉寂——唐玄宗于开元二年(714年)下令,将宫中所存前代锦绣衣物全部运至殿前,付之一炬。
(1) Arzhantseva, Irina, Olga Inevatkina. AFRASIAB WALL-PAINTINGS REVISITED: NEW DISCOVERIES TWENTY-FIVE YEARS OLD[J]. 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 vol. 78, 2006: 185-211.
(2) 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称“袜肚”:“盖文王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缯为之。宫女以彩为之,名曰腰彩。至汉武帝以四带,名曰袜肚。至灵帝赐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名齐裆。”附会时代不足取,但一番形容较近实际。
(3) 《旧唐书·高宗本纪下》。《册府元龟》中亦录本条,题《捉搦服饰靡丽与厚葬敕》,其中“花间裙衣”作“竖间裙衣”。
(4) 实物为夹裙,面以黄紫二色拼缝,米色素绢衬里。因残损较多、形制不明,这里未作复原推测。
(5) 《养老律令·令第七·衣服令》。日本大宝元年(701年)制定完成《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年)又在此基础上参照唐《永徽令》编撰完成《养老律令》,其中包括详细规定贵族阶层服制的《衣服令》。
(6) 麹氏为高昌王族后人,嫁勋贵张雄为妻。入唐后张雄早死,麹氏封永安太郡君,卒于唐垂拱四年(688年),唐永昌元年(689年)与夫合葬。这组俑像应为其间唐长安官方所赐随葬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75,(7).
(7) 唐长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古文献研究室.吐鲁番出土文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314-340.
(8) 《游仙窟》在中土久已失传,但因唐时即流传日本,近世得以抄录回国。其作者日本抄本署作宁州襄乐县尉张文成,经学者考证应为唐人张鷟。
(9) 原书已佚,本条为《倭名类聚抄》所引。《倭名类聚抄》是日本平安时期由源顺编撰,约成书于承平四年(934年)的一部辞书。
(10) 该组屏风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墓主张礼臣葬于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屏风原为六扇联屏,保存最好的一扇舞伎除右手与帔子残损,基本完好。与其相对而立的舞伎仅存双履。今据粉本近似的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美人像补全图像。
金维诺,卫边.唐代西州墓中的绢画[J].文物,1975,(10).
(11) 高玉书.唐皇帝皇后供养经幢构件解读[J].收藏界,2016,(3).
(12) 《旧唐书·五行志》
(13) 《朝野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