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忠博士的这本《走近清华简》,是第一部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系统介绍清华简及其整理工作现状的专书。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省称,这个词近期由于在媒体多次出现,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这批特别珍贵的战国竹简,传闻在2006年冬已流落到香港,淹没在当时充斥的假简之间,屡经曲折,其真实价值很晚才得到确认。经清华校友捐献,2008年7月溽暑难当的一天,这批简终能入藏到学校,简的保护和整理工作也就自那时开始。

刘国忠博士一直参加清华简的各方面工作,从清理保护到考释研究,所有环节他都有重要的贡献,有丰富的亲身体验。必须说,这批简的整理工作是非常复杂困难的,其中种种艰辛,殊难为外人道。刘国忠博士投身于这项工作,所做的牺牲之大,是我们同人都深知和称赞的。

熟悉简帛研究的人们都了解,刘国忠博士对这一学科有多年积累的深厚基础,发表过一系列论作,不少读者会看过他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古代帛书》,知道他怎样擅长以通畅的文笔叙述艰深的学问,真正做到深入浅出。这部《走近清华简》可以说是又一个例子。

清华简之所以备受关注,是由这批简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这批简全部是秦火以前的写本书籍,并且系以传统所说的经、史之类为主,从而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者认为这批竹简的出现,堪与前汉的孔壁、西晋的汲冢比美,也未为过誉。但也正因为如此,整理考释不免是难上加难。我们的一些主观条件,由于历史原因,不能与去古未远的孔安国或荀勖、束皙相比,而所遇到的难题却是相似甚或相同的。孔壁所出,主要是古文《尚书》,清华简有《尚书》及类似《尚书》的文献二十来篇;汲冢所出,主要是《竹书纪年》,清华简也有体例近似的史书《系年》。对这样的竹简典籍试作整理,无疑是非常沉重的学术任务。

读者容易从《走近清华简》,尤其是这本书附录的一些文章看到,我们对竹简内容的认识经历了艰辛的过程。在开始通过媒体介绍这批竹简时,若干提法不够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当时看到一支简,文句与《尚书·康诰》最末相同,以为发现了《康诰》,后来证明是不对的。最先发表的《保训》释文,也仅仅属于初步,至今修正的已有许多。刘国忠博士在书中,已经向大家展示了这样的经过。今是而昨非,是我们在工作进程中经常的感想,不过所谓“今是”是否真是,还需要大家来判断。

清华简的内涵太丰富了。简的保护、整理以至发表,是我们的责任;这批简的深入研究,则属于学术界大家。希望读者通过刘国忠博士这本书了解我们已做的工作,给我们指点和批评,使我们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李学勤

2010年9月14日

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