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说机器人:中小学机器人科普读本
- 张森
- 11字
- 2021-04-01 20:36:11
第1章 奇妙的机器人世界
1.1 神奇的机器人
1.1.1 什么是机器人
提起机器人,大家一定会想到影视作品中许多生动有趣的形象。例如,《超能陆战队》中呆萌善良的大白、《机器人总动员》中淘气可爱的瓦力,当然还有威武霸气的变形金刚等,如图1-1所示为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
图1-1 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
(图片来源:https://baike.baidu.com/pic/)
这些都是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形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机器人呢?《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机器人的定义如下:能灵活地完成特定的操作和运动任务,并可再编程序的多功能操作器[1]。
这个定义好复杂!来个简单的定义吧——机器人就是有大脑的机器,它的大脑里存储了程序。机器人不一定具有人类的外表,却像人类一样拥有大脑,太神奇了!
机器人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产物,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等许多方面。
1.1.2 从一个单词说起——“Robot”
“Robot”(读作“罗伯特”)在英语中是“机器人”的意思。可是,英语中“机器”的单词是“Machine”,“人”的单词是“Man”,“机器人”为什么不是“Machine Man”而是“Robot”呢?这里面有个小故事。
图1-2 卡莱尔·恰佩克
(图片来源:http://blog.chinaunix.net/)
卡莱尔·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年,如图1-2所示)是捷克著名的剧作家、科幻文学家和童话寓言家。
在1920年前后,他推出了科幻剧《罗萨姆万能机器人公司》(Rossum’sUniversalRobots)。这部科幻剧公演后(见图1-3),很快就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人们争相观看。不过,真正让恰佩克先生和这部剧作流芳百世的,还是剧中对机器人的称谓“Robot”,这个词是从古代斯拉夫语中“robota”一词演变而来的。“robota”本是“强制劳动”的意思,恰佩克根据它创造出新词“Robot”,具有“奴隶机器”的含义,后来在英语中没做任何改动地使用了这个词,作为机器人的专用名词。这就是“Robot”的来历。
图1-3 《罗萨姆万能机器人公司》剧照
(图片来源:http://thegreatgeekmanual.com/blog/this-day-in-geek-history-february-11-2009)
在上面这部科幻剧中,“罗萨姆万能机器人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劳动机器人的企业。这个公司生产的劳动机器人拥有人类的外表和强健的体魄,却没有思想和灵魂。劳动机器人只会日复一日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人类则逐渐脱离了体力劳动,成为了不劳而获的族群。
海伦娜是一位美丽的人类女孩,她认为机器人不应该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于是,在她和其他人的帮助下,机器人逐渐产生情感,并且拥有了独立的灵魂。
获得了灵魂的机器人对自己的地位心生不满。终于有一天,它们揭竿而起,几乎消灭了所有的人类,只剩下罗萨姆公司的员工阿尔奎斯特,因为他像机器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劳作。
统治了世界的机器人们本来很高兴。不过,很快它们就发现,因为技术资料被人类销毁,它们无法生产小机器人。于是,它们请求阿尔奎斯特帮忙制造能够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并自愿充当试验材料。
可是,能力有限的阿尔奎斯特没能成为它们的“上帝”。在这绝望的时刻,一对男女机器人进化出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爱情。于是,属于机器人族群的亚当和夏娃诞生了!世界得以延续。
1.1.3 机器人安全吗——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
《罗萨姆万能机器人公司》中的机器人好可怕,它们消灭了人类,并且统治了世界。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机器人会不会伤害人类呢?答案是不会。
图1-4 艾萨克·阿西莫夫
(图片来源:http://news.mtime.com/2008/07/29/1350777.html)
早在1942年,美国现代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年,见图1-4)发表的作品《转圈圈》(Runaround,这是短篇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中的一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并且成为他很多小说中的机器人的行为准则。
阿西莫夫一生写了将近500部作品,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其作品中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喜欢读科幻书的读者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如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者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
第二法则: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法则相抵触时例外。
第三法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存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法则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