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何为读心术

几年前,大众对于“思想传递”(Thought Transference)、“思想投射”(Thought Projection)、“心灵感应”(Telepathy)或“读心术”(Mind Reading)等高深概念几乎一无所知。事实上,不少科学家都对“读心术”等课题有所研究,迫切想要揭露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真相。但大多数人对“读心术”要么一无所知,要么深表质疑,甚至还会嘲笑某些敢于表露对此科学现象抱有浓厚兴趣或者深信不疑的思想家。

但时至今日,大家所持态度却截然不同。如今,人们随处都能听到类似“思想传递”或“心灵感应”的奇闻异事。还有科学家出版了相关书籍,介绍引人入胜的心灵感应事件。即便是普通人也都略有耳闻,或多或少相信这门新科学。不过,相信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智力与对该现象有多了解。以下是当代伟大科学家的相关评论: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如今,我们站在更高处回顾人类思想发展的过往历程,无论是科学思想,还是神学思想,从中都会惊奇地发现,宇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如此广袤神秘。但在当时的人看来,宇宙似乎那么渺小平凡。到了我们眼里,无论是笛卡尔还是牛顿的世界,又无论是上世纪的唯物主义者,还是同时代的《布里奇沃特论文集》所描述的世界,都一样目光短浅、无前瞻性。甚至莱尔(Lyell)、法拉第(Faraday)、密尔(Mill)和达尔文(Darwin)认识到各自的学科领域时,都是一副天真幼稚的样子。”这是詹姆斯教授担任“心理研究学会”会长时的感言,这一身份也让此番话语更显意义非凡。

几年前,杰出的英国科学家威廉·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作为英国布里斯托尔皇家学会会长致辞时说道:“若是首次向科学界介绍此类研究,我会选择与以往不同的开场白,最好是以‘心灵感应’开始;根据这一基本定律,在我看来,即便未经过识别感官处理,思想和图像也能在两人之间传递——也就是说,知识可自发进入人脑,而不以任何迄今已知或公认的方式传达。虽然这项研究发现了许多与思想有关的重要事实,但尚未达到成熟的科学定论阶段。若能发展至此,就可划入我们协会某个学部的范畴内了。所以在此,我只能指出科学研究的合理发展方向。‘心灵感应’的产生会出现两种物理反应——暗示者A的大脑物理变化,以及接受者B的类似变化。在这两种反应之间,一定存在一系列的物理因素。一旦发现中间因素的连接序列,有关的调查就属于英国协会的某一学部的研究范围,因为这样的序列只能通过介质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宇宙的所有现象都是连续不断的,但若说每一次的知识进步都需要借助神秘媒介,这并不科学。事实证明,以太振动具有与任何需求等同的力量和特征,甚至包括思想传递。”

克鲁克斯教授接着说:“有生理学家认为,重要的神经细胞之间实际上并无接触,而是隔着狭窄的缝隙。这一缝隙在睡眠状态下变宽,在活动状态中变窄,窄至几乎消失。这种变化与法国物理学家布冉利(Branly)或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洛奇(Lodge)的金屑检波器(一种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的装置)非常相似,能做进一步的比较。由于大脑和神经的结构相似,我们可以想象,大脑中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神经金屑检波器,其特殊功能或许是接收脉冲,即便这种脉冲并未穿透一定震级的以太波连接序列。伦琴是我们至今熟知的、极其微小的振动序列,也是类似构成物质宇宙的原子中心之间距离的尺寸序列。但我们没有理由确定,这就是最微小的频率。我们都知道,大脑活动时,其某些分子也在运动,比如物理振动,极微小的震动直接作用于某个分子,其速度接近于原子本身内外部运动速度。”

我们必须对令人生畏的种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后,才能有效掌握如此奇异、令人费解且多年未解的神秘能力,例如心灵之间的直接作用。有人说,我们无法证明,也无法推翻任何真正值得证明的东西。过去或许的确如此,但今非昔比。本世纪的科学迅猛发展,发明出用于观察分析的利器,即便新手也能从中获益匪浅。大众的科学思维渐长,也养成了合理有序的认知习惯,对科学有更坚定的认知,从而能更出色地完成更高要求、更多领域的任务。对于此,即便是最具智慧的先人也难以想象得到。正如柏拉图神话中,跟随宙斯马车上升到远在地球之上的视点的灵魂。此后,它能让科学超越目前对物质的一切认知,让我们以新视角观察宇宙法则的新发展。古埃及时期的伊西斯神庙入口上方,有块石碑刻着一句传世铭文:“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我还是我;从未有人揭开我的面纱。”追求真理的现代人,也不会如此直面“大自然”——这代表神秘莫测的“宇宙”。我们坚持不懈地窥探大自然的奥秘,以她当下的面貌来重构以往的模样,还要预测其未来。一层又一层的面纱被揭开,而每揭开一层,我们都会发现她的容貌更加庄严美丽。

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卡米尔·弗拉马瑞恩(Camille Flamarrion)坚信“思想传递”和“读心术”的存在。为表心中想法,他写道:“总结了以往观察后,我们得出结论是,一个人无需惯常的语言媒介或任何其他可见的交流手段,就能通过大脑活动影响到远处的另一个人。若事实摆在眼前,拒绝这一结论成立则似乎完全不合理。其实此现象并非毫无科学依据,也不是简单的浪漫之举。一个人能隔空影响到另一个人,就是科学事实,正如巴黎、拿破仑、氧气或天狼星的存在一样无可置疑。”此外,权威人士卡米尔还说:“毫无疑问,我们的心灵力量产生了以太的运动,和其他的以太运动一样,将其力量向远处传递,在频率一致的情况下,被大脑所感知。无论是心灵作用转化为以太运动,还是反之,基本原理或许都与电话原理相似,即一端的接收板与另一端的相同,通过电而非声音来重建传播的共振。”

我们详细引用了卡米尔的论述,不仅为了明确指出奇妙的“读心术”科学得到了认可,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界权威的证实,还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领域的相关前沿科学理论。本书仅概述理论,重点讲解案例和实操指导。

科学证明,思想不仅能在两人之间相互传递,有时还可跨越数千英里的距离。但是,目前尚未破解“原因”,也无法解释传递“方式”。理论上最有可能成立的解释是,把心灵感应比作“无线电报”,假设思想的振动像高阶电力波一样穿过以太。一个人的大脑就像无线电的“发送设备”,而另一个人则是该套仪器的“接收设备”。

大脑进行思考时肯定会产生振动,而思想波就好比电波。科学显示,人类思考时,其大脑的温度会上升。脑细胞在活跃状态下,大脑结构会不断发生化学变化,类似于电池中电能的生成。这一过程肯定也以同样的方式产生振动,然后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上文引用的威廉·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会长的讲话中,指出了与这一问题有关的科学理论研究方向。但关于“读心术”的理论,要说的也就这么多。现在,我们将进入实践教学。不过,我们要求学习者始终牢记:大脑以思想波的形式在两人之间传递,就像电流从“发送设备”传递到“接收设备”一样。只要牢记这点,你就掌握了所有理论。这一浓缩理论对你的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