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研究
- 黄汉纲 陈应明
- 1526字
- 2024-03-28 11:48:46
六、飞机不成,决不归国
冯如知道,要在开创和发展祖国航空事业上取得广大旅美华侨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尽快把飞机制造出来。为此,冯如勤奋地学习和研究,刻苦研读了大量有关航空的科学文献,从最早试图飞行者的历史到最新的实验报告。此外,他还先后从《美国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航空学》(Aeronautics)、《航空器》(Aircraft)、《昆虫式飞机》(The Palmer)等当时著名的航空科学书刊上,搜集了大批有关制造飞机的技术资料,剪贴成册,精心地进行研究。这些资料包括花曼(Farman)、哈门(Harmen)、沃尔什(Walsh)、戴(Day)、华新(Vaisen)、伯里利奥(Bleriot)、莱特(Wright)、寇蒂斯(Curtiss)等多种型式的双、单翼飞机的设计图和探讨这些型式的飞机的制造方法和介绍资料。可以想见,冯如当时是如何尽力地搜集丰富的资料和精心地进行研究的。
冯如为了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也曾反复地观察过飞鸟的飞行情况。他常对助手说,要飞,就要向飞鸟学习。冯如研读过大量航空技术及航空历史资料。他当然知道,飞机各部件都可以在飞鸟身上找到相同的部位,飞机的飞行与鸟类的飞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人要真正实现飞行,决不能单纯模仿飞鸟。他向飞鸟学习,是从鸟类的飞行中,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有一天,冯如看到一只老鹰在空中平稳地飞翔,触动了灵感,便仔细地观看老鹰扑翼飞行、展翅滑翔的姿势,从这个天生的“飞行家”——老鹰那里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启示。随后,他回到家里,找来一只白鸽,秤了它的体重,量了它的身躯和翅膀的长、宽,从两者之间的比例推算其升力的大小。又仔细地观察了它的双翼和尾巴的形状和结构,然后在室内把白鸽抛飞,从近距离仔细观察其飞行时翅膀如何张开、翘起、弯曲、拍打和转弯时翼尖、翼边和尾巴如何运动等情形,领会到一架能够在空中平稳地飞行的飞机,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稳定的操纵系统,而且要做到最大功率与最小重量的完美结合。可见冯如向飞鸟学习,并不像我国王莽时代的“飞人”,或十五世纪欧洲之唐泽(Dante')那样,仿制一双飞鸟的翅膀,把它“插”在人体上。如果是这样,除了翼折人伤之外,是永远飞不起来的。这样的失败事例,在航空史上有的是。冯如向飞鸟学习,是从鸟类翅膀的外形及其与飞行的关系中,去探索鸟飞的机制,探索制造飞机的方法。
为吸取其他飞行家的成功经验,加速飞机的制造进程,冯如从搜集到的大量制造飞机的技术资料中,经过分析比较,选定莱特型双翼飞机为自己设计主要参考蓝本,同时参考伯里利奥、花曼等当时著名飞行家的飞机图则,经过数月的潜心研究,在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先成功绘制一张包括飞机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零部件的设计图,再按设计图制成精确的模型,然后按模型制成飞机。由于飞机模型是具体而微缩的制造飞机的样本,所以冯如在制作上特别注意,对木材的加工、骨架的检验、重心的调试等,都经过精心处理。
在按模型进行施工制造飞机的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置足够的机器设备,给冯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飞机的大小零部件只能靠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来完成,既事倍功半,又影响工艺质量。这时,冯如的父母妻子因冯如离家多年,且家中妻子尚未有身孕,屡促其回家团聚,好为祖宗生育儿子,开枝发叶,以免后嗣乏人,香灯无继,并慰解家中各人离别日久,一家团聚的渴望。同时,也有人劝冯如乘回国省亲之便,向清政府求助,在国内设厂研制飞机,既可与家人团聚,又便于发展祖国航空事业。冯如说:“为祖国制造飞机主要靠我们自己,国内目前也缺乏研制飞机的条件,试看我们的四邑(广东省的恩平、开平、台山、新会四县)同乡余焜和(开平人,旅美华侨),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回国筹备设厂制造汽艇(飞船),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和允许,不就是很好的教训吗!”冯如复信婉言劝慰家中的父母妻子,并毅然宣布:“飞机不成,决不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