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97年前,当已经有11年编辑经验的美国乐谱编辑家韦尔(Albert Ernest Wier, 1879~1945)编辑出版这本被中文译为“钢琴名曲大全”或“钢琴世界名曲集”的Masterpieces of Piano Music谱集时,钢琴在美国年销36万台。一本初中级程度的、包含“古典”“现代”“通俗”“宗教”和“歌剧选曲”计两百余首作品的钢琴曲集的问世,对于美国的百万钢琴拥趸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礼物。一个世纪过去,可以接触的材料更多了,今天再来看这份“礼物”时,可能没那么激动。在那时看来属“现代”的斯特劳斯、德彪西、帕德雷夫斯基,显然应归“古典”了;当时风行的朗厄的《你自己》、威尔森的《牧羊少年》则已被克莱德曼演奏的《童年的回忆》所替代,甚至连替代物都被久石让的《夏天》所覆盖;至于被列入“宗教”的舒伯特《圣母颂》、布拉加《天使小夜曲》,原本就非宗教作品,连海顿的《创世纪》、贝多芬的《庄严大弥撒》都在作为文化意义上的经典被演奏。

那么这本历史上的谱集对今天的钢琴爱好者(2014年中国年产37万台钢琴、数十万名音乐专业学生毕业)是否还有用?回答仍然是肯定的。从纵向看,我们需要对音乐的历史有所了解,曲集提供着许多鲜活的样品,蕴含丰富知识的线索。以肖邦充满诗意的《夜曲》为例,这一精品源于爱尔兰钢琴家菲尔德1812年起的创造,曲集提供了肖邦全集所不能提供的菲尔德原作。据说菲尔德当初是受启于“晚祷”,什么是“晚祷”,我们可以从曲集中贝多芬和韦伯的相应作品中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就横向而言,一个钢琴学生只接触钢琴作品,对其他的器乐曲、合唱、歌剧和乐队作品一无所知(无从知晓),那是很可悲的。事实上曲集中一并收入的像戈达尔《约瑟兰》中男高音咏叹调《摇篮曲》、德尔德拉的小提琴名曲《回忆》、德利勃《西尔维亚》中的《拨弦》、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著名的管弦乐小品《森林里的铁匠》、威尔第《弄臣》中充满戏剧性的《四重唱》……这些都是助学习者储备音乐素质的优质财富;再说,乐队式的音乐思维对于完善我们的欣赏习惯大有裨益,所以“值得拥有”。

上海音乐出版社对这本谱集进行了全新抄录,分为四册出版套装版和分册版。作者注意纠正一些在售的各种“拷贝”版本中沿袭的错讹,有的来自原版(不下百余处),如古诺的《小夜曲》被误为“摇篮曲”,乐队指挥赖西格的习作被当作韦伯《最后的思念》,更有谱号标错、符尾疏漏、音高错位等一些记谱上的问题。有许多错讹出于不知所以的“拷贝”者,明明只有220首乐曲,却被少数糊涂马虎的出版人高调宣称“270首”;那首《An Alexis》被误译为《在阿列克西斯身旁》,并注:“阿列克西斯(Alekcuc,1629~1676)于1645~1676年间做俄国沙皇”,言之凿凿,却搞错了人头,生卒为1690~1718的阿列克塞正因为不愿做沙皇而被父亲从国外抓回杀害,所以引起曲作者的“怀念”(而不是蹭在沙皇身旁)。

此次出版的重点在于为每首乐曲撰写的“解析”。除有关该曲目与演奏相关的分析和建议,还尽可能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内容,探讨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风格特点和从音乐史角度看它的价值所在,以及与体裁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目的在于使演奏者摆脱混沌或疑惑中完成演奏的状态。通过阅读和弹奏达到提升自己的音乐文化学识修养的目的,也让演奏“言之有物”,由无聊变得有意思。有兴趣者还可借助本书“解析”后的“分类检索”对乐曲内容、音乐史知识(检索一、二)、艺术经验和修养(检索三)以及弹奏技术(检索四)作进一步的探讨。

呈现给您的这本“作品解析”,是将《世界钢琴名曲220首》四册曲集中的文字进行整合。其中的“页码”,一指这一版本页码;二是为方便已有原版乐谱的读者使用,同时标注了原版页码。详见书中的文字说明。

姚方正
2015年5月8日